一条现存的最好道路。
前方的小土坡上,正有大股的浓烟冒起,白色的烟气沿着山梁蔓延,像是朦胧的雾。那里是庄户自制的小土窑,为城市、地主提供优质木炭。
“吱呀!——轰”
山岭上传来树木倒塌的声响,林间还能看到青壮手执斧、锯身影,有人喊着号子,牵引绳索,将大木拉到河边捆扎。
望着这样的热闹场面,公孙度有些感慨,就地找了处干枯的树桩坐下,他用腰间长刀做笔,在地上画起了地图,对左右的农庄管事道:
“你们庄子其实地理优势颇佳,位于南下辽水河口的必经之路,而且此地水势平缓,河面广阔,正是极好的内河码头所在。
尔等可以将前方的临河码头扩建一番,修建仓库,开设旅店,为客商、水手补充食水,做些商徒、旅人的生意,也能为庄子补贴些钱财。”
周围的管事闻言眼睛一亮,这些能够被推选为管事的人,大多都还是有些见识的,只是初来辽东,人生地不熟,只能埋头苦干罢了,此刻有了公孙度的点拨,他们想起了家乡那些内河码头,顿时升起了无数想法。
“主公英明,我每日见到河面上的船只来往不停,还有些与我等一般的捆扎木筏南下的庄户,若是能够在此地扩建码头,不仅能补充庄内财货,还能让那些辛苦南下的兄弟有处歇脚的安稳地方。”
“对对,每次我等押送木筏南下,皆是战战兢兢,生怕一个倾覆,不仅身死不说,还会将庄子里的一番劳苦给泡了汤。”
在场的管事对于建设内河码头,皆是颔首同意,似乎是从前的逃难经历,让这些汉子对于流离有种别样的恐惧,或许基于同样的苦难,他们对上游那些安置难民,报以极大的善意。
公孙度笑吟吟的看着管事交头接耳,看得出来,小民出身的他们,身无一物,对这处新的家园格外珍惜,这与那些逃难的世族豪强想法有着天壤之别,流落辽东的豪强,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归故里,将祖辈的家业延续下去。
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,豪强们在故地有着完整的产业,有几代人积累的政治人脉资源,这些都是豪强的沉没成本,除非能够在辽东创造新的,不啻于故地的局面,否则这些人,都是隐藏的二五仔。
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,中原安泰之后,不少辽东士民争相渡海回归故土,显然都将辽东当作了暂时的居身之所。
“当然,这只是其中一点而已。”见到管事热情高涨,公孙度指着那些堆在岸边的大批木材说道:“我见尔等承接了不少商社的订单,但大多还是基础的原料供应。这样虽然来钱快,但是收益微薄,其中的大部分利润都被下游的商社赚走了。”
“主公所言甚是,我观河口的造船所收纳的木料堆积成山,负责接收的管事每次见到我等都是喜上眉梢,想必其中的利润定是不菲。”
有去过下游的管事出言,他们十分感激船厂为他们的木料按照市价支付钱财,这一点在而今天下崩坏的年代极为难得。但人皆有求利之心,从各个细节上他们也能察觉出,仅是提供木材这种原材料的生意,利润大头还是在下游产业手中。
“所以,尔等可以在这片码头附近开辟一处木材加工场。”公孙度对出言的管事点头,接着他指着河岸边的一处平坦区域道。
看了看四周的青壮年,公孙度点了点他们道:“庄子里都是些壮年劳力,相比那些稳定下来人口混杂的农庄,这是你们的优势。正好,造船所今年要扩张,对于部分固定尺寸的木材加工,肯定是要外包的。”
看着一脸懵懂的农庄管事,公孙度知道这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,随着崔玮的南下沓氏,辽东造船所募集了大量的资金,开始由从前的内河船只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