吗?咱们这活可能干不了多久了。隔壁村李四想了个法子,他用小木盒子事先制造土墙泥砖,就是需要几个人合力抬的那种巨型泥砖,等到生意上门,他就拿着已经干了的泥砖去砌筑,三两天就能建造好一间房子。”
有人正在搅拌泥浆,顺口对着一起干活的同伴说道。
“泥砖?那得多大?而且又不像烧制的砖头,泥砖砌筑出来的房子,那也不牢靠啊!”一旁正在往大桶里添水的伙计停下了动作吃惊道。
“嘿,你这就想多了吧!人家又不修大房子,专门搞这种作坊用的厂房,东家的要求又不高,能遮风挡雨即可!李四预先做好的泥砖,一天就能拼接出个大概来,再铺上早就做好的草棚,最后将泥砖的缝隙堵上,就完工了。那速度,可不是咱们这种慢工细活能比得了的。”
刚刚出言的伙计解释道,说完还叹息了句:“哎,照他这么搞,这些工坊的订单都得归他了,那还需要咱们这些泥瓦匠干啥?”
“那还真不一定,这几日船队进港了,码头上仓库被挤爆的事情听说了吗?现在沓氏最挣钱的不是修厂房,而是去修仓库,这个活儿干完我也去码头了,那边的工钱都要高一些!码头仓库的要求可不像这厂房,人家那是要防潮、防火、防盗,还要防老鼠,要求高了价钱也不一样,那就不是李四他们家能干的事情了。”一旁在检查版筑效果的师傅出言道。
“嗯嗯,徐老说得是...”众人闻言,一片点头附和之声。
走在路上的胡器闻言,站住脚步,看向了周围的作坊,口中同时喃喃:“新技术,新出路。”
那些泥瓦匠的闲聊给了胡器许多灵感,正如面前的这些作坊,其不仅需要劳工,还需要技术,需要资金投入,这些产业里面的道道,从前的胡器并不熟悉,想到这里,他拎了拎手中的糜家令牌。
一刻钟后,“贵客登门,蓬荜生辉啊!”一个小老头老远就拱手,迎接着胡器进门,口中客气道。
胡器也是回礼寒暄,有了糜家令牌的相助,胡器很是轻易的获得了进入船厂的允许,并且在老者的带领下,参观沓氏最大面积的作坊,沓氏造船厂。
即便入了冬,沓氏造船厂的劳动人数不减反增,每一处工房都有匠人在热火朝天的干活,这场面让胡器感到别样的热情。
“贵客你看,这便是今年新开挖的干船坞,这规模,不比江东那边的船厂差。”老者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大坑自豪道。
胡器顺着老者的手指望过去,那处大坑里有着许多的匠人在上下忙碌,一艘大海船的骨架都快要搭建完成,已经有了庞然大物的形了。胡器回想他们来沓氏乘坐的海船,比这新造的还要小得多,看来沓氏的造船厂实力确实不容小觑。
在干船坞的边缘立有好几台日夜不停旋转的风车,其巨大的身形以及奇怪的样式已经成沓氏的地标之一了,船厂附近流经一条入海的河流,胡器望过去,发现那边正有民夫在施工,他指着那边,不禁疑问道:“那里是?”
“哦,贵客可能不知,襄平那里发明了许多精妙的器械,其动力来源最好是用水力,所以那边的人手所为,正是打算修筑一座拦水坝,作为船厂器械的动力来源的。襄平那边的匠人啊,听说都是太守从洛阳带出来的大匠,老朽也看了那些新进运来的器械,真是精妙啊!”老者望着远处劳动的民夫笑呵呵的解释道,其对于襄平的匠人同行,不吝溢美之词。
接着老者看看远处的河流,有些惋惜道:“本来的最好方案是在河面上修筑三道拦水坝的,那样能够做到对河水水力利用的最大化,可惜,船厂为了扩产,买船材,买器械、招工花了太多的钱财,现如今我等也只能先修一道坝了。”。
胡器压根不懂什么器械,只是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