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溟大岛,望海堡。
时节已近南半球的深秋,然而这片位于热带与亚热带交界处的土地,依旧阳光炽烈,只是空气中少了几分盛夏的粘腻,多了几分干爽。站在加固加高的望海堡木质围墙上向外望去,眼前的景象足以让任何一位来自中原的农事官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堡垒外围,原本茂密而陌生的桉树林和灌木丛已被大片大片地清理出来,取而代之的,是规划整齐、阡陌纵横的农田。金黄色的稻浪在干燥的暖风中起伏,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——这是经过反复试种筛选后,最终确定最适合此地气候的占城稻变种,其耐旱、早熟的特性在此得到了完美发挥。远处,是大片绿中透黄的甘蔗林,粗壮的茎秆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。更外围的山坡草场上,成群结队的绵羊(由最早几批船只带来的种羊繁殖而成)如同移动的云朵,悠闲地啃食着当地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牧草,偶尔能看到牧羊人骑着矮种马的身影。一些零散的田地里,还种植着木薯、甘薯等易于生长的块茎作物,以及小片试种的棉花,雪白的棉桃已然绽放。
这是一幅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丰收画卷,与三年前初登陆时那片蛮荒、未知的景象判若两地。
司农官周平,一个原本在司农寺郁郁不得志的中年官员,因主动请缨来到这南溟大岛而找到了毕生事业的舞台。他皮肤被晒得黝黑,挽着裤腿,赤脚站在田埂上,手中捏着一把饱满的稻穗,脸上是无法抑制的喜悦与自豪。
“沈将军!沈将军您看!”周平看到沈光巡视过来,连忙小跑上前,将稻穗递过去,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,“成了!彻底成了!平均亩产预计能超过两石(约120公斤)!虽不及江南膏腴之地,但在此等新垦之田,已是天佑!而且此稻生长周期短,一年可两熟,甚至部分地区能尝试三熟!还有这甘蔗,茎粗汁甜,出糖率必然不低!那些绵羊,适应得极好,羊毛质地虽略粗,但胜在产量稳定,肉质也鲜美!”
沈光接过稻穗,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,坚毅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、发自内心的笑容。他拍了拍周平沾满泥巴的肩膀:“辛苦了,周司农!还有诸位农人、牧人!此乃不世之功!望海堡能在此地站稳脚跟,尔等居功至伟!”
丰收的喜悦迅速转化为繁忙的收获。来自本土的移民、部分表现友好并被雇佣的土着、以及驻防的轮休士兵,全都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抢收之中。打谷场上,连枷起落,金黄的谷粒飞扬;甘蔗田里,砍刀挥舞,成捆的甘蔗被运往新建的、尚显简陋的榨糖作坊;牧场那边,开始了首批集中剪羊毛和挑选肉羊出栏的工作。
整个望海堡,都沉浸在一种甜蜜而忙碌的疲惫之中。空气中弥漫着新稻的清香、甘蔗的甜腻和牲畜特有的气息。
收获的成果是惊人的。当初步的统计数字摆在沈光的案头时,连他这个见惯了大场面的人也为之动容:收获稻谷足以满足望海堡现有军民两年之需还有富余;首批压榨出的粗糖色泽金黄,味道醇正;剪下的羊毛堆积如山,初步鞣制后便可纺线织布;首批出栏的肉羊数量可观,极大地改善了驻军和移民的伙食,剩余的则被紧急加工成肉干、腌肉,以备储存和贸易。
“立刻组织人手,将富余的稻谷、糖、羊毛、肉干,还有那些袋鼠皮、鸸鹋羽毛等特产,分类打包,登记造册!”沈光果断下令,“下一班返回本土的补给船队,务必满载而归!要让朝廷,让尚父,让天下人看看,我南溟大岛,绝非不毛之地,而是真正的天赐粮仓、天然牧场!”
一个月后,由三艘“乘风”级运输舰和两艘“镇远”级战舰护航的船队,缓缓驶离了望海港。它们的吃水线比来时深了许多,船舱里满载着的,不再是单纯的武器、工具和移民,而是南溟大岛回馈给帝国的第一批厚礼——粮食、糖、羊毛、皮革……这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