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的“正道”人士,他没有愤怒,没有怨恨,只是淡淡地说“我这一生,不亏”,然后笑着闭上了眼睛。
可他从未想过,这个搅动风云的人物,也曾有过如此迷茫、如此平凡的时刻。此刻的他,没有“炁体源流”的光环,没有“叛徒”的骂名,没有“张锡林”的伪装,只是一个在修行路上徘徊的青年,像无数普通修士一样,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道,渴望被理解,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。他就像一颗尚未发光的星辰,此刻还隐藏在云层之后,却早已具备了照亮夜空的潜力。
茶馆里的喧闹依旧,说书人还在绘声绘色地讲着“罗恩退邪徒”的事迹,唾沫星子飞溅,引得满堂喝彩,甚至有几个江湖客举杯,朝着空气虚敬了一杯,大声喊道:“敬罗恩大侠!若有机会,定要去三一门拜访!”可罗恩却没有心思再听,他的目光始终落在角落里的张怀义身上,像被磁石吸引般,再也挪不开。
脑海中快速思索着:要不要现在就与他接触?若是能在他迷茫的时候,给予他一些引导,告诉他修行的另一种可能,告诉他“炁”的本质可以有更广阔的解读,告诉他他的困惑并非异类,会不会改变他未来的命运?会不会让他不再选择与“三十六贼”结义,不再走上那条充满血与泪的道路?会不会让“甲申之乱”的结局,变得不那么悲惨?
可他很快又否定了这个想法,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心中的冲动。张怀义此刻正处于修行的关键期,也是他形成自己修行理念的重要阶段——他的迷茫,本质上是对现有修行体系的反思,是突破自我的必经之路;他的探索,是对“炁”本质的追寻,是成为“张怀义”的必经过程。若是贸然介入,用自己的认知去引导他,用未来的“答案”去打断他的“探索”,不仅可能引起他的警惕——毕竟他此刻对陌生人充满防备,像一只受惊的小鹿;更可能打乱他的修行节奏,让他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,失去形成自己“道”的可能,最终适得其反,甚至可能让他走向另一条更极端的道路。
更何况,罗恩现在还不清楚张怀义此行的目的——他是单纯地出来寻找修行的答案,还是已经与其他未来的“三十六贼”成员有了联系?他是否已经收到了结义的邀请?若是冒然接触,很可能会打草惊蛇,让背后那些推动“甲申之乱”的势力有所察觉,反而加速悲剧的发生。
“再等等,先观察一段时间。”罗恩暗自决定,像在心里埋下一颗耐心的种子。他端起茶杯,抿了一口温热的蒙顶毛峰,茶水带着淡淡的兰花香,在舌尖散开,清冽甘甜,却压不住心中的波澜。目光依旧落在张怀义的身上,心中却已有了新的计划——他要先弄清楚张怀义为何会来到临江镇,他的迷茫究竟是什么,是否与其他“三十六贼”成员有关,他接下来的目的地是哪里。然后再寻找合适的机会,以一个“偶遇的同道中人”的身份,与他接触,用探讨修行的方式,潜移默化地影响他,引导他思考,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。或许,从张怀义这里,他能找到关于“三十六贼结义”的更多线索,甚至能找到改变历史的契机。
就在这时,茶馆外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皮靴声,“咔哒咔哒”地踏在青石板上,带着一股蛮横的戾气,瞬间压过了街上的喧闹。紧接着,“砰”的一声巨响,茶馆的木门被人一脚踹开,木屑飞溅间,五个穿着黄色军装、挎着步枪的鬼子闯了进来,为首的鬼子军官留着八字胡,眼露凶光,腰间的军刀随着脚步晃悠,嘴里叽里呱啦地喊着听不懂的日语。
茶馆里的喧闹瞬间死寂,众人吓得脸色发白,商客攥紧了货囊,江湖客悄悄按住了刀柄,却没人敢先动手——这伙鬼子在附近乡镇作恶多端,烧杀抢掠无恶不作,百姓们敢怒不敢言。那鬼子军官扫视一圈,目光落在卖卤菜的老汉身上,一把揪住他的衣领,用生硬的中文吼道:“花姑娘的有?粮食的交出来!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