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微光刚刚透过窗帘的缝隙,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狭长的亮痕,沈伊沐就已经醒了。她没有赖床,而是轻手轻脚地爬起来,生怕惊扰了身边仍在熟睡的沈时云。她走到窗边,拉开窗帘,看着窗外逐渐苏醒的城市,深吸了一口气。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,一个接满的拍照日。
她转身时,沈时云也醒了,他揉了揉眼睛,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:“醒了?”
“嗯,”沈伊沐回头,对他露出一个微笑,“今天有四个活儿,得早点准备。”
沈时云坐起身,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,然后掀开被子下床。“那我先去洗漱,给你做早餐。”
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,每个齿轮都严丝合缝。沈伊沐是这台机器的核心,她负责创造价值,用镜头捕捉别人的美好瞬间;而沈时云则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和保障,负责处理一切杂务,确保她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。
早餐是简单的三明治和热牛奶。沈伊沐一边小口吃着,一边在平板上翻看今天几位客户的资料和风格偏好。有准备毕业照的女大学生,有想要纪念结婚周年的年轻夫妻,还有一对活泼的双胞胎姐妹和她们的母亲。每一组照片,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,而她,就是那个用光影记录故事的人。
“第一个客户在城西的大学城,九点在门口见。”沈伊沐合上平板,对正在收拾碗筷的沈时云说。
“知道了,八点半出发,时间绰绰有余。”沈时云的回答永远那么沉稳可靠。
八点半,他们准时出门。沈时云开着车,平稳地汇入城市的车流。沈伊沐坐在副驾驶,抱着她那个装满了镜头、电池和各种小道具的摄影包,像一个即将上战场的士兵在检查她的武器。车内的气氛很安静,只有导航仪偶尔发出的提示音和窗外流淌而过的风景。沈伊沐喜欢这种安静,这让她可以在拍摄前让自己的心沉下来,进入状态。
沈时云似乎总能洞察她的心思。他不会主动开口聊天打破这份宁静,只是偶尔会在等红灯的时候,侧过头看她一眼,目光里是了然和鼓励。他会把车里的空调温度调到最舒适的程度,会放一首她最近常听的轻音乐,这些细微的举动,像温暖的水流,无声地包裹着她。
第一组拍摄很顺利。那几个女大学生青春洋溢,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。沈伊沐引导她们在校园的林荫道、图书馆前、操场上奔跑、欢笑、拥抱。她的快门声清脆而密集,像是在为她们的青春谱写一首赞歌。沈时云则像一个隐形的助手,帮她提着沉重的器材包,在她需要更换镜头时第一时间递上,还细心地准备了水和纸巾。他从不干涉她的拍摄,只是在她身后,为她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。
两个小时后,拍摄结束。女大学生们围着沈伊沐,兴奋地讨论着照片的效果,爽快地通过手机转了账。沈伊沐看着手机上“199元”的到账提示,心里涌起一阵踏实的满足感。这不仅仅是一笔收入,更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认可。
“去下一个地方。”沈时云已经打开了车门,等她上车。
第二组客户是那对年轻夫妻,他们选择在一家有格调的咖啡馆进行拍摄。沈伊沐需要捕捉他们之间那种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温柔与默契。这比拍摄青春活力更需要耐心和观察力。她让他们像平常一样喝咖啡、聊天、看书,而她则像一个潜伏者,在不打扰他们的角落里,静静等待那些最真实的情感流露瞬间。
沈时云这次的角色更像一个“场务”。他会和咖啡馆的店员沟通,确保拍摄区域不会被其他客人打扰;他会适时地调整一下窗边的百叶窗,让光线变得更柔和;他甚至会在夫妻俩不小心打翻水杯时,第一时间递上纸巾,化解尴尬。他做的一切都那么自然,仿佛他本就是这温馨场景的一部分。
沈伊沐透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