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了高纯度的硫磺晶体,李杰立刻开始了新的火药试验。新配比的火药被严格按照硝石、提纯硫磺、木炭 8:1:1 的比例混合而成。硝石是经过七次提纯的,雪白晶莹,像一块块细小的冰糖,放在阳光下能看到透明的质感;硫磺是刚刚结晶出来的,纯度高达八成,雪白的晶体被碾成了细腻的粉末,用手指捻起,能感觉到它的冰凉和顺滑;木炭则是用青岗木烧制的,选择的是树干中心最坚硬的部分,烧制成炭后又用石碾碾成了细屑,细得像面粉,用手一扬,能在空中飘起。
三种原料在陶钵里被小心翼翼地研磨混合,陶钵下面垫着厚厚的麻布,防止研磨时产生震动。工匠们轮流用鹿皮包裹的木杵研磨,动作轻柔缓慢,每一次研磨都沿着同一个方向,确保三种原料充分混合。研磨过程中,没有人说话,只有木杵与陶钵摩擦产生的 “沙沙” 声,像春蚕在啃食桑叶。混合后的火药形成一种均匀的灰黑色粉末,看起来比之前的火药更加细腻,用手轻轻一吹,就能飞扬起来。
新械坊后面的空地上,工匠们早已挖好了一个新的沙坑,比之前的更深更大,坑深五尺,直径八尺,坑壁被拍打得十分结实,防止坍塌。坑周围还堆起了更高的沙袋,沙袋是用粗麻布缝制的,里面装满了干燥的细沙,层层叠叠,像一座小小的堡垒,防止爆炸产生的碎片飞溅得太远。沙坑旁边,放着一面巨大的铜盾,铜盾厚达一寸,直径三尺,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,是从兵器库特意借来的。铜盾后面还搭了一个简易的掩体,用厚木板和沙袋搭建而成,木板厚三寸,能提供更好的保护,掩体里面还铺着一层毡布,让人能舒服地蹲下。
李杰将混合好的火药装进一个特制的竹筒里,这竹筒比之前的更粗更厚,直径三寸,长一尺,是从南方运来的老毛竹,竹纤维细密坚韧,不易开裂。表面还缠着密密麻麻的麻线,用鱼鳔熬制的胶水粘牢,麻线缠绕得十分均匀,每一圈之间的距离都一样,像给竹筒穿上了一件铠甲,看起来十分坚固。他像之前一样,在竹筒口塞上干燥的棉絮,棉絮塞得很紧,防止火药泄漏,然后插入浸过松脂的引线,引线长约五寸,粗细均匀,最后用麻线将口封紧,打了一个结实的结。
“把竹筒埋在沙堆里,只露出引线,周围的沙子要压实。” 李杰指挥着工匠们,语气十分严肃。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期待,也带着一丝紧张,毕竟这是第一次使用高纯度硫磺制作的火药,结果充满了未知。他还特意叮嘱道:“埋的时候要小心,别碰断了引线,也别让沙子堵住了引线口。”
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,刘老栓和张铁匠,小心翼翼地接过竹筒,他们的手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。刘老栓干这行几十年了,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,但每次接触这 “会炸的东西”,还是忍不住心跳加速。他们走到沙坑边,轻轻地将竹筒放进坑里,然后用沙子把竹筒埋好,埋得很仔细,一边埋一边用手轻轻拍打,确保竹筒周围的沙子紧实,不会在爆炸时被轻易掀飞。最后,只留下那一小截引线露在外面,像一根细小的天线,在风中微微晃动。
“大家都退后三十步,躲到掩体后面去!谁也不许往前凑!” 李杰大声喊道,声音在空旷的空地上回荡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这次的火药威力可能比之前大得多,他不敢有丝毫大意,必须确保所有人的安全。他还特意点了名:“王小二,你上次就差点出事,这次老实待在掩体里,不许乱动!”
工匠们纷纷后退,脚步匆匆地躲到掩体后面,一个个探着头,好奇而紧张地看着沙坑的方向。他们的心跳得飞快,像揣了一只兔子,既期待看到试验结果,又害怕那巨大的爆炸声。王小二吐了吐舌头,乖乖地蹲在掩体里,双手捂住了耳朵,眼睛却瞪得大大的,生怕错过什么。
李杰深吸一口气,拿起一根燃烧的火把,火把是用松木条制作的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