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花园的风忽然转了向,带着太液池的水汽拂过脸颊,凉丝丝的,吹散了些许沉闷。李世民走到池边,俯身拨弄了一下荷叶,水珠顺着叶尖滚落,滴在水面上,荡开一圈圈涟漪。他望着远处禁苑的方向,那里的宫殿顶覆着琉璃瓦,在阳光下闪着金辉,像一头蛰伏的巨兽。
沉默了片刻,李世民才开口,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:“承乾最近在东宫做得怎么样?听说他新纳了个侧妃,是吏部侍郎的女儿?”
李杰心中一动,没想到李世民会突然说起太子李承乾。他斟酌着词句,尽量让语气听起来中立:“臣与东宫往来不多,只是偶尔听闻太子殿下在东宫研究《礼记》,还请了大儒孔颖达为他讲经,颇有心得。至于纳侧妃之事,臣也是今日才从陛下口中得知。”
李世民轻笑一声,那笑声里带着几分复杂,像掺了蜜的黄连:“研究《礼记》?他怕是把心思都用到别的地方去了。” 他转过身,目光落在李杰身上,带着审视,“前几日,王德仁来求朕,说东宫想在洛阳的胡椒工坊参股,还说你没答应?”
李杰心中一紧,果然还是绕到了东宫头上。他如实答道:“回陛下,王德仁确有提及,但胡椒工坊是朝廷产业,关乎国计民生,按规矩不应允许私人参股,臣便婉言谢绝了。”
“你做得对。” 李世民点点头,语气却没什么笑意,“承乾这孩子,自小在东宫长大,锦衣玉食,没见过民间疾苦,总觉得什么都该是他的。性子是急了些,有时也会犯些糊涂,去年还因为户部没给他加东宫份例,闹到朕面前来。” 他顿了顿,语气变得严肃起来,“但终究是朕的长子,是大唐的太子,是未来的储君。这一点,你要记清楚。”
李杰低着头,看着石凳上细密的纹路,不敢接话。他知道,李世民这是在敲打他,让他不要因为之前与东宫的不快,就对李承乾心存芥蒂,更不要卷入储位之争。李承乾再不堪,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子,这是朝廷的根基,容不得动摇。
“你在司农寺做得很好。” 李世民的声音缓和了些,像雨后初晴的阳光,“推广胡椒种植,让关中农户增收三成;改良贞观犁,让耕作效率提高一半;还有那‘堆肥法’,解决了肥料不足的难题。这些,朕都看在眼里,朝臣们也都看在眼里。”
他走到李杰面前,负手而立:“但你要记住,你的职责是农桑之事,是让百姓有饭吃、有衣穿,不是朝堂争斗。东宫的事,有朕在,自有处置的法子,你不要掺和进去,明白吗?”
“臣明白。” 李杰躬身道,态度恭敬而坚定,“臣自始至终,只想将农技推广开来,让大唐的土地多产粮食,让百姓能安居乐业,绝无半点掺和朝堂争斗的心思。东宫之事,臣会恪守本分,绝不妄议,更不插手。”
李世民盯着他看了片刻,见他眼神坦荡,没有丝毫闪躲,才满意地点点头:“朕相信你。你是个实干的人,不像有些官员,整天就知道勾心斗角。” 他指着禁苑旁边的一片空地,那里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,却能看出地势平坦,离司农寺不远,“你看那片地,约莫有百亩,土壤是关中最好的黑土,旁边就是漕渠,取水也方便。朕打算把它划给你,建一个‘农具改良坊’。”
李杰心中一喜,那片地他早就注意到了。上个月去禁苑查看皇家农田时,他特意绕过去看过,土壤肥沃,排水良好,旁边的漕渠水量稳定,确实是建工坊的绝佳之地。他强压着心头的激动,起身躬身:“谢陛下隆恩!”
“你不用谢朕。” 李世民摆摆手,“朕听说你一直在研究新的犁具,说是比之前的贞观犁还要省力,深耕能达五寸,适合多种土壤。建这个改良坊,就是让你能心无旁骛地钻研农具。需要什么工匠,尽管去工部挑;需要什么材料,铁、木、铜,跟户部说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