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悄然滑入一九七二年初春。
寒意尚未完全退去,百家镇的土地上,人们已经开始为新一年的春耕忙碌。
虽然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,经过层层过滤,传到这个内陆乡村时已经变得模糊而微弱,但一些极其重大的事件,依然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,其涟漪不可避免地扩散到了这里。
这天下午,公社的广播喇叭里,照例传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那字正腔圆、充满力量的声音。
播报的内容,却让许多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社员们,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计,竖起了耳朵。
就连在公社大院办公室里处理文件的诛皎,也放下了手中的钢笔,凝神静听。
广播里正在播报的,是关于美国总统理查德·尼克松应邀将于近日正式访问中国的消息。
播音员的语气,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庄重和谨慎的乐观,强调这是“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”
,是“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方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”
。
广播反复宣讲着这次访问的重大意义,以及对世界格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。
消息如同长了翅膀,迅传遍了整个百家镇。
社员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,议论纷纷,脸上大多带着惊奇和难以理解的神情。
“美国?那不是头号帝国主义吗?他们的总统咋会来咱们中国?”
“是啊,以前广播里天天骂他们是纸老虎,这咋突然就……就来访问了?”
“看不懂,真是看不懂这世道。”
“会不会有啥阴谋?”
大多数朴实的农民,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外交巨变,感到的是困惑和一丝不安。
长期以来形成的非黑即白的对立观念,让他们很难立刻理解这种“敌人”
变成“客人”
的复杂转变。
公社干部们同样感到震动,但他们更多的是在执行上级传达的精神,努力向社员们解释这次访问的“积极意义”
,要求大家相信党中央、毛主席的高瞻远瞩。
然而,在整个百家镇,或许只有诛皎一个人,真正清晰地明白这一事件背后所蕴含的、那足以改变中国未来数十年国运的历史性转折意义。
他独自一人站在办公室的窗前,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,内心掀起的波澜,远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平静。
终于来了。
他心中默念。
这道紧闭了二十多年的国门,终于被撬开了一道缝隙。
虽然这缝隙起初还很狭窄,但清新的空气和广阔的世界,将由此涌入。
他知道,尼克松的这次破冰之旅,不仅仅是一次外交行动,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。
它标志着中国即将摆脱某种程度的孤立,开始重新融入世界,预示着中美关系乃至整个东西方冷战格局,将生深刻的、不可逆转的变化。
这对于他,对于百家镇,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封锁和僵持的时代即将过去,对外开放和经济展的时代,正在地平线上露出曙光。
他长久以来布局的许多事情,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资本积累,那些通过秘密渠道获取的信息和技术,那些在桃园空间中优化储备的物种……都将迎来一个可以逐渐浮出水面、挥更大作用的历史性机遇!
手工艺品的出口,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渠道,未来可能会有更广阔的市场。
通过阿荣在海外建立的网络,获取先进技术、设备,甚至引进外资(尽管那还是很久以后的事情),都将成为可能。
国家的工作重心,迟早会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。
而他为百家镇打下的坚实基础——稳定的农业、初具规模的社队企业、培养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