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“环宇科技”
针对“烛龙”
的舆论打压和市场围剿悄然升级,风暴乌云层层汇聚之时,“奇点科技”
内部,另一条看似低调、实则意义更为深远的技术战线,传来了决定性的捷报。
完全自主设计的“火种二号”
芯片,在经历了比“烛龙”
更为漫长和枯燥的打磨后,终于完成了所有设计验证,即将送往“芯创微电子”
进行次流片!
与追求极致性能、剑走偏锋的“烛龙”
不同,“火种二号”
从设计之初,目标就极其明确:绝对自主、绝对可靠、绝对安全。
它不追求最先进的制程工艺,而是采用了国内已经完全吃透、供应链风险极低的成熟工艺节点。
它的性能指标,或许只能达到市面上主流中低端芯片的水平,但其内部的每一个晶体管、每一行代码,都烙印着“中国设计”
的印记。
项目负责人老谭,一位性格如同磐石般沉稳的资深架构师,在最终的设计评审会上,用他特有的、不带太多感情色彩的语调,向林小一和李明等核心层做汇报:
“林总,李总,‘火种二号’所有前端设计、功能验证、后端物理实现均已完成。
综合频率达到预定目标12gh,在目标工艺下,功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。
所有ip核,包括cpu核心、内存控制器、各类外设接口,均为完全自主设计,不存在任何外部知识产权风险。”
他切换着ppt,展示出一张张复杂的电路图、时序分析报告和功耗模拟曲线。
“我们重点强化了芯片的安全模块。
内置了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函数(puf)的硬件信任根,实现了从芯片启动到应用执行的全链条安全校验。
针对可能的数据提取和物理攻击,设计了多层防护机制。”
老谭的语气依旧平淡,但熟悉他的人都能听出那平淡下隐藏的自豪,“可以说,‘火种二号’在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性上,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,完全满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、工业控制、特种通信等领域对底层硬件的苛刻要求。”
会议室里安静无声,只有老谭平稳的汇报声和ppt翻页的轻微响动。
但每个人的心中,都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激动。
如果说“烛龙”
是刺向未来、打破性能垄断的“利矛”
,那么“火种二号”
就是守护根基、确保生存底线的“坚盾”
!
这面盾牌或许不够炫目,但它意味着,无论外部的技术封锁多么严酷,“奇点”
都拥有了一块可以立足、可以生根芽的“根据地”
。
“流片准备情况?”
林小一问道,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。
只有他自己知道,为了这面“坚盾”
,团队付出了多少心血,顶住了多少“为何不集中资源搞‘烛龙’”
的内部质疑。
“所有光罩数据已通过验证,并加密传输至‘芯创微电子’。”
老谭回答,“流片所需材料和资金已到位。
预计整个流片及封装测试周期,需要八周时间。”
“好!”
林小一重重地说了一个字。
他站起身,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,最终落在老谭和他身后那些面容朴实、眼神却异常坚定的工程师身上。
“‘火种二号’的意义,丝毫不亚于‘烛龙’。”
林小一的声音清晰而有力,“它代表着我们‘奇点’的根,代表着我们无论面对何种风雨,都能活下去的底气!
感谢老谭,感谢‘火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