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仆从部队的战力虽不及汉军精锐,但在这种消耗大、人数需求多却不算惨烈的作战任务中,表现尚可信赖。
再加上他们数量庞大,即便在此地遭遇鹰酱人顽强阻击,汉军依然有十足把握拿下目标。
无非是多耗些时日罢了——而时间,恰恰是汉军最不缺的东西。
早在筹划对鹰酱的全面攻势之初,林文心里便已划定了一个大致的时间表。
他原本预计用五年彻底终结鹰酱,毕竟这个国家过去在独立战争中的坚韧表现,以及后来称霸全球时展现出的实力与野心,都不容轻视。
兵事之上,宁可高估对手,不可掉以轻心,五年之期已是稳妥考量。
然而眼下的局势展,却让人忍不住乐观起来——或许三年之内,这场大战就能画上句号!
经过军中反复权衡,高层最终决定优先挥师北达科。
这一战略选择,源于当前整体战局的判断。
其一,西部美军兵力稀少,人口稀疏,地瘠民贫,资源有限。
若调动主力大军深入征讨,投入远收益。
这类区域只需派出侧翼部队协同西海岸友军牵制即可,无需动用北方主力兵团。
更重要的是,在汉军右翼方向,北达科与南达科交界地带,美军正大规模集结兵力。
倘若不予及时击破或围歼,一旦汉军主力南下,极有可能被敌军迂回包抄,切断后路。
一旦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,后果将极为严峻。
因此,无论从经济价值还是军事安全角度考量,攻北达科都是最为合理且有利的选择。
决策既定,汉军立即展开行动。
五万精锐先锋迅出击,直扑北达科与蒙大拿边境的格伦代夫城。
格伦代夫并非重镇,只是一座小城,居民不足两万,多为伐木工与纸厂工人,当地经济依赖造纸和家具制造。
但此地地理位置关键——这里贯通着一条连接蒙大拿与北达科的重要铁路线。
又因木材贸易频繁、家具外运量大,火车站设施完善、规模可观。
对汉军而言,夺取此地意味着打通通往南北达科的交通命脉;
反之,若被敌军抢先控制,汉军推进路线恐遭破坏,届时不得不分兵抢修铁路,贻误战机。
兵贵神,刻不容缓。
汉军果断出兵,力求在本地鹰酱守军尚未察觉之前完成突袭,一举占领该城,掌控铁路枢纽,为主力部队后续挺进铺平道路!
就在汉军势如奔雷般向北达科疾驰之际,鹰酱都华盛城内已然乱作一团。
本就内外交困的鹰酱朝廷,被汉军大举进攻的消息狠狠冲击,朝野震动。
当北方前线的警报传至,整个国家为之哗然。
尽管去年他们在西海岸已与汉军有过交锋,
但那场战事生在偏远荒凉的西部边陲,远离东部核心地带,普通百姓感受不深。
那次失利虽一度引舆论哗然,统军将领格兰特甚至遭到议会议员猛烈抨击,
但他终究安然过关,西部败绩也很快被淡化遗忘——因为全国目光早已被南方战事和欧洲战火所吸引。
可如今不同了。
天朝跨海而来,调集数十万大军,更从附属国征召近八十万辅兵。
汉军主力与附庸部队合计逾百万,浩浩荡荡杀奔而来。
如此庞大规模,谁都不会再认为这只是象征性威慑或小规模侵扰。
明眼人都看得出来:这一回,对方是冲着亡国灭种来的!
消息传开后,鹰酱民众陷入恐慌。
倘若此刻国内没有爆分裂危机,或许他们尚有一战之力,保有几分底气。
然而眼下,他们连南方的南鹰酱都尚未摆平,又怎能抗衡那个早已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