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署。
有了奥匈援军的支持,汉斯原本千疮百孔的防线迅得到补充与加固,许多先前濒临崩溃的阵地重新稳住阵脚。
这样一来,协约国再也无法如初期般长驱直入。
他们意识到,若想继续深入汉斯腹地,就必须在正面击溃德军主力,并力争围歼其一至两个军团,唯有如此,才能打开通往柏霖的道路,迫使对方屈服。
眼下唯一的希望,是在奥匈部队尚未完全投入战场之前,尽快突破莱茵河防线,抢渡天险。
否则待敌方兵力进一步集结,莱茵河防势必固若磐石,再想撕开缺口,难度将成倍增加。
为此,协约国制定了分兵合击的战术:以一部兵力实施佯攻,诱使敌军分散布防,制造出局部薄弱环节,而后集中精锐力量从中路或侧翼实施决定性突破,一举瓦解整条防线。
承担此次佯攻重任的,正是高卢军队。
他们集结二十五万大军,自斯特拉斯堡启程,意图向汉斯西南方向挺进。
那一带包括黑森林、符腾堡与巴伐利亚等地,原为独立王国,不久前才并入第二帝国版图。
当地民众对普鲁士统治缺乏归属感,忠诚度有限。
倘若高卢军能够占领此地,并施以利益拉拢,极有可能策动这些地区倒戈相向,脱离帝国阵营,转而支持协约国共同对抗汉斯与奥匈。
此外,这一区域本就是德军布防的软肋。
驻守此处的部队多非普鲁士嫡系,而是来自各加盟邦国的地方征召军,战斗力相对低下,战斗意志也不坚定,极可能在关键时刻避战自保,不愿死拼到底。
这无疑为协约国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原因不难理解,他们手里的军队是维持自身半独立地位和既得利益的根本保障。
一旦这些部队在战场上消耗殆尽,就再无力抵抗普鲁士的势力渗透,自身的权势也将不保,甚至整个王国都可能被改制为普通行省!
正因如此,协约国选择从此地出兵可谓极为巧妙。
这里本就是第二帝国防线中较为薄弱的一环,若遭攻击,德方将陷入被动局面。
极有可能误判战局,把在此进攻的法军当作敌方主力,从而调动大量兵力前来应对。
而只要德军主力开始大规模调动,协约国的真实意图便会立刻显露——他们将在一个与西南战区相距甚远的方向起真正的主攻,令德军难以兼顾两头,防线顷刻间便会被撕开一道口子!
那个方向,正是汉斯西北部的沿海地带!
相比汉斯实力孱弱的海军力量,无论是日不落帝国的皇家舰队,还是高卢人的海上力量,都具备压倒性优势。
制海权一旦落入协约国之手,他们的部队便能从西北海岸任意一处登陆。
依托强大的海上支援,再配合陆上部队从侧翼展开夹击,协约国有能力彻底击溃当地守军,在北部集结起一支庞大的作战集群,以雷霆之势向汉斯腹地推进!
更关键的是,此地距离西南前线足有七八百公里之遥。
一旦德军主力被诱至南方,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回防北方,只能眼睁睁看着敌军深入国土,长驱直入。
法军的行动迅引起汉斯高层警觉。
斯特拉斯堡的位置太过敏感,对第二帝国而言,这块土地犹如一根尖刺,深深插入其边境防线之内。
由此出的法军,作战辐射范围极广,带来的威胁远其他战线!
况且正如协约国所料,帝国西南地区归附不久,地方诸王未必真心效忠中央朝廷,此时遭袭,极易引连锁动荡。
威廉一世几乎本能地想要立即调兵增援。
“陛下且慢!”
关键时刻,总参谋长老毛奇出言阻止。
“为何不可?你有何见解?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