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是慈禧太后,还是朝中大臣乃至野心勃勃的恭亲王等亲王,都被她牢牢掌控,不敢稍有违逆。
“是,奴才定当全力以赴,为两位太后和朝廷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!”
恭亲王一边偷偷擦拭额头的汗水,一边急忙表态。
这个女人实在厉害,她说的每一句话都需谨慎应对,稍不留神就可能落入她的圈套。
咸丰皇帝驾崩之后,恭亲王奕欣一度对皇位怀有期待。
毕竟,咸丰的儿子同治当时不过是个稚童,怎能肩负起偌大的江山?
更不用说,当时的大清正陷入内忧外患之中:南方有太平天国的战火未熄,北方捻军频繁作乱,而洋人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雪上加霜。
如此境地,将国家大权交给一个五岁的孩童显然不妥。
一个孩子又怎有能力治理天下?相比之下,交由奕欣这样正值壮年之人或许更为合适。
因此,他开始暗中联络朝中大臣,试图争取支持,希望他们能拥立自己为帝,坐上龙椅。
然而,慈安太后主导的一场辛酉政变彻底打破了这一切。
不仅轻松铲除了八大顾命大臣,还将罪责巧妙地推给了慈禧。
慈安借此机会垂帘听政,牢牢掌控了大权。
结果,恭亲王的努力化为泡影,反倒成全了他人。
八大顾命大臣的悲惨下场让奕欣深刻认识到对方手段之狠辣,从此再也不敢心存妄念。
“那你打算如何应对?”
慈安太后看着恭亲王,颇为满意于他的表现。
自垂帘听政两年多以来,她在权谋之道上的造诣已愈春熟。
回想当初刚刚掌权之时,她所面临的局势比现在更加严峻。
太平天国气势汹汹,洋人环伺,虎视眈眈;加上北方捻军与西北地区的叛乱,整个大清几乎陷入了全面战乱。
尽管如此,她依然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。
因此,对于两广地区的问题,虽然她十分关注,却并不感到担忧。
毕竟,朝廷刚刚平定太平天国,如今南方集结着三十多万精锐大军,正是兵强马壮之际。
经过长期与农民军作战,朝廷上下对这些起义军的实力早已了如指掌。
相较于正规军,这些农民军不过是乌合之众,缺乏装备和训练,根本不是对手。
只需从湘军、淮军或楚军中调遣一支南下,便足以平定南边的叛乱。
恭亲王奕欣的想法与慈安太后大致相同,因此当听到她的询问时,立刻答道:“臣以为,应从湘军、淮军或楚军中择一精锐部队南下剿匪。”
“嗯,你觉得派谁比较合适?”
慈安对奕欣的建议并未感到意外。
自从乾隆之后,大清的军队便已难堪重任,这一点在对抗太平军时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清军面对太平军屡战屡败,花费巨资打造的江南江北两大营更是不堪一击。
纵观整个朝廷,除了僧格林沁的军队尚具战斗力之外,其余八旗军及律营兵皆不堪大用。
最终助其平定太平天国的,还是地方上崛起的团练力量。
曾国藩的湘军、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,皆源于地方团练。
因此,这些军队并不受中央调派,而只服从其主帅指挥。
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,慈安太后最忧虑的并非捻军或太平军余部,而是曾国藩麾下的湘军。
手握十万大军的曾国藩一旦反叛,清廷几乎无力抵抗。
这才是她眼下最为棘手的问题。
“奴才认为,派遣驻扎江浙的楚军更为合适,他们距离最近,便于迅镇压叛乱。”
恭亲王奕欣基于实际考量,认为左宗棠的楚军最适合南下平叛。
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