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其在当前战事胶着之际,战争的消耗巨大无比——招募士兵、放军饷、从列强购买武器弹药、以及后勤粮草等各项开销,样样都需要用钱。
一旦战事开启,资金短缺便意味着战事难以为继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年产量高达百万两白银的大银矿,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只是,倒幕军在占领该地后,因急于东进讨伐幕府,故而并未在此部署重兵驻守,更未预料到汉军会从海上突袭,因此被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战斗持续不到一个小时便迅结束。
此战中,汉军损失极小,仅阵亡十六人,负伤四十九人,便取得了击毙敌军二百六十八人、俘虏三百余人、敌我伤亡比接近一比十的战绩。
更何况,汉军此次只是驱逐敌人,并未全力追杀。
否则,驻守此地的千余倒幕军恐怕无一能生还!
击退倒幕军后,汉军并未继续追击,而是在原地开始修筑防御工事,依托石见银山建立三道坚固防线。
若倒幕军不甘失败卷土重来,汉军将依托防线迎战;
若倒幕军选择忍痛割舍不来报复,那么这支军队便成为汉军钉在倭国本土的一颗钉子,成为持续牵制倒幕军的重要力量。
让他们不敢毫无顾忌地全力进攻幕府,必须分出一部分兵力来防范汉军。
否则一旦汉军趁虚而入,就有可能直扑他们的大本营,给他们来个釜底抽薪。
这种局面是倒幕军方面根本无法承受的。
因此,汉军判断,倒幕军很可能会先试探性地起攻击,或者通过外交途径向天朝提出抗议。
不过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不管是正面冲突,还是外交抗议,对汉军来说都影响不大。
在加固了防御工事后,汉军便开始专心致志地对石见银山进行开采。
石见银山早在倭国几百年的持续挖掘下,已经产出了数亿两白银。
历史上,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,这里的矿藏才被彻底挖空,随后倭国将其永久封闭,停止了开采。
这样算下来,距离这座银山的关闭,大概还有65年的时间。
不过到了后期,石见银山的产量大幅下降,每年的白银产出已经很难维持在百万两以上,更别提曾经达到的每年两百万两的高峰了。
正因如此,幕府才愿意将石见银山的开采权交给天朝,一签就是十年。
在他们看来,矿产逐年减少,十年下来天朝未必能从中获得千万两白银,这笔交易对他们并不吃亏。
但天朝的想法却截然不同!
因为石见银山不仅蕴藏白银,还有大量铜矿资源。
即使后期产量下滑,按照每年百万两白银的一半估算,每年至少还能采出五十万两白银。
更重要的是,这是一座伴生铜矿的银矿,因此在开采白银的同时,至少会产出五倍以上的铜矿。
而铜矿正是天朝紧缺的重要工业原料。
作为导电性能极佳且性价比较高的材料,铜是制造电线不可或缺的物资。
虽然银和金的导电性能更好,但价格昂贵,显然无法用于大规模生产。
所以,石见银山的实际价值远幕府的认知。
而且,与倭国过去落后的开采方式不同,天朝在开采前会派遣地质专家进行详细勘探。
在明确矿脉分布后,还会从胶州等矿区调集大量熟练矿工前往石见银山作业。
军队方面也会安排爆破人员,对矿石进行爆破,并利用专业设备进行集中提炼。
这种高效的开采方式,是倭国传统手工挖掘根本无法比拟的。
因此,汉军有信心在十年之内将石见银山彻底开采干净,一粒矿石都不会留给倭国人!
等到那时,倭国人看到空空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