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点特别。
但是小同志,光味道好没用啊。
食堂采购,量大,要的是稳定、可靠!
你个人…怎么保证?”
来了!
问到最关键的问题了!
李铁柱精神一振,不慌不忙,条理清晰地回答:“王科长,俺不是一个人。
俺背后有整个靠山屯的乡亲!
俺已经跟村里说好了,每天固定给俺供鸡蛋,最少一百五十个,只多不少!”
“质量俺亲自把关,个个都得是这种新鲜的大蛋!
运输您不用担心,俺有自行车,天天准时送,风雨无阻!
万一…俺是说万一,真有啥问题送不到,俺按缺的数量双倍赔您!”
他语气诚恳,眼神坚定,每一个承诺都说得掷地有声。
王科长听着,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,显然在权衡。
价格优势(他承诺三分八)、样品质量、还有这份看似稚嫩却异常扎实的供应计划…确实有点打动他。
食堂职工对水煮蛋的抱怨他不是没听过,能有点花样调剂,当然是好事。
但他仍有顾虑:“…你说得好听。
可你这…毕竟是个体…这手续上…”
“王科长,”
李铁柱打断他,语气更加恳切。
“俺知道您有您的难处。
规矩俺懂。
俺不要啥正式手续,俺就当是…是咱食堂临时调剂,丰富菜篮子!
俺每天送蛋来,您验货,满意就收,按个跟俺现结!
不满意,您一个不要,俺扭头就走,绝无二话!
这样行不?对您没任何风险!”
“现结?”
王科长心念一动。
这倒是个办法,绕开了很多麻烦。
相当于食堂零散采购,只不过找了个固定供应商。
成了,是改善伙食;不成,随时可以终止,确实没什么责任风险。
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,穿着破旧,却眼神清亮,说话条理清楚,不卑不亢,既有农民的实在,又有点出年龄的精明和魄力。
最难能可贵的是,那份真诚和想要做事的急切,不像装出来的。
王科长沉吟了足足有一分钟。
办公室里只剩下他手指敲桌面的笃笃声和李铁柱略微急促的呼吸声。
终于,他停下了动作,抬起头,看着李铁柱,缓缓开口:“…小同志,你确实…有点意思。
行,看在你这么有诚意,东西也还不错的份上,我就破例一回。”
李铁柱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!
“你先送三天试试。”
王科长一板一眼地说道,“就按你说的,每天一百五十个,三分八一个,每天早上七点前,送到食堂后门,找刘师傅验收。
合格了,当时结钱。
要是有一天的蛋不新鲜,或者数量不够,或者迟到,以后就再也别来了!
听懂了吗?”
“听懂了!
听懂了!”
李铁柱激动得差点跳起来,连忙重重点头,声音都带着颤音。
“谢谢王科长!
谢谢您!
您放心!
俺一定按时按点!
保证个个新鲜!
绝不会误事!”
“嗯,”
王科长摆摆手,脸上依旧没什么笑容,但语气缓和了不少,“去吧。
记住,就三天试用期。
干得好,以后再说。
干不好,就别再来了。”
“哎!
哎!
保证干好!”
李铁柱连声应着,几乎是鞠着躬退出了办公室。
直到走出纺织厂大门,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