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经验丰富的老兵则可以向学生们传授实战技巧和战场生存之道。这种结合,最初难免有摩擦和隔阂——老兵觉得学生兵“书呆子气”,学生兵觉得老兵“粗鲁不讲究”。但在共同的学习、训练和生活,尤其是在深刻的政治教育中,彼此逐渐加深了理解,消除了隔阂。
一次战术研讨课上,围绕一次经典的伏击战例,一位学生兵学员引经据典,分析了地形选择和火力配置的理论依据;而一位参加过那次战斗的老兵学员,则补充了当时战场上的突发情况和指挥员的临机决断。两人的发言相辅相成,让所有学员都受益匪浅。课后,那位学生兵由衷地对老兵说:“老大哥,你们在战场上用血换来的经验,比书本上写的更宝贵!” 老兵也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小秀才,你讲的那些道理,也让我这榆木脑袋开了窍!以后打仗,得更会动脑子了!”
这种相互学习、取长补短的风气,逐渐在部队内部形成。知识分子带来了科学文化知识和系统思维,工农干部则贡献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。两者的结合,催生出一种新型的、既有文化又经实战、既有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指挥员和专业技术人才,极大地优化了部队的人才结构。
长远发展的根基
陈征和李云龙时常会到随营学校和各个培训班视察。看着教室里埋头苦读的学员,操场上刻苦训练的年轻面孔,以及课堂上那种教学相长的热烈气氛,他们都深感欣慰。
“老李啊,你看,” 陈征对李云龙说,“咱们现在投入心血办教育,培养干部,看起来不如多造几门炮、多招几千兵来得立竿见影。但这是真正的百年大计,是咱们部队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!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,而没有源源不断的合格干部,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后继无人。”
李云龙点头道:“是啊,这些学员,就是咱们独立第一师未来的种子。现在播下去,将来就能长成一片森林。等他们学成回去,能把一个班带得更活,把一个连指挥得更巧,那咱们全师的战斗力,可就不是简单相加,而是成倍地增长了!”
军队建设的“软件升级”,在这朗朗书声与训练号子交织的校园里,悄然进行着。文化水平的提高,专业技能的培养,干部素质的全面提升,如同为独立第一师这柄利剑精心打磨着剑柄和锋刃,使其不仅拥有强大的破坏力,更具备了精准的掌控力和持久的生命力。这无声的耕耘,远比一场战役的胜利更为深远,它正为这支英雄部队的未来,积蓄着最为深厚和持久的力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