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源的解放,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权的更迭,更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在原本死水一潭的知识界和技术领域激起了巨大的波澜。那些原本在日伪统治的灰色夹缝中求生存、被迫为侵略者服务的中国工程师、技术人员和医生们,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抉择。而独立第一师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、严明纪律,以及入城后迅速展开的恢复秩序、救济民生等一系列举措,如同无声而有力的召唤,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希望和方向。
“太行”兵工厂的意外之喜
张振国和李铁锤正带着技术骨干,在接管后的辽源机械厂里清点设备,看着那些比山里作坊先进得多的机床、锻压机和检测仪器,两人既兴奋又有些无从下手。这些“洋机器”很多他们都只在日文资料上见过模糊的图片。
这天,他们正在为一台精密镗床的调试发愁,一个穿着沾满油污的旧工装、戴着眼镜的中年人,在厂里留守老工人的引荐下,怯生生地找到了他们。
“长官……我,我叫张明远,是原厂的技术员……” 中年人语气有些紧张,双手不安地搓着。
李铁锤放下手中的工具,打量着对方:“我们不是长官,是同志。有什么事?”
张明远深吸一口气,仿佛下定了决心:“我……我懂这台德国产的镗床,还有那边几台日本的车床和铣床,它们的操作规程、保养要点,我都熟悉。鬼子在的时候,逼着我们给他们生产零件,但我偷偷记下了很多图纸和技术参数……如果,如果贵军需要,我愿意……愿意效力!”
张振国和李铁锤对视一眼,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喜。张振国上前一步,紧紧握住张明远的手:“张明远同志!我们太需要了!不瞒你说,看到这些好家伙,我们既是高兴又是犯愁啊!你能留下来,真是太好了!”
张明远感受到对方手掌的粗糙和力量,以及那声“同志”带来的平等与尊重,眼眶不由得一热。他原本担心会因为是“伪职员”而受到歧视甚至清算,没想到迎接他的是如此热情的接纳。“我……我就是个搞技术的,别的不会,就会摆弄这些机器。只要能让它们为咱们中国人自己服务,我……我干什么都行!”
很快,像张明远这样主动留下的工程师和技术员达到了数十人。他们中有机械专家、冶金工程师、电气技师甚至化学专业人员。张振国和李铁锤如获至宝,立刻将他们组织起来,与“太行”兵工厂原有的骨干混合编组,成立了好几个技术攻关小组。一座沉睡的工业城市所蕴含的技术潜力,开始被真正唤醒,并源源不断地注入到部队的军工血脉之中。
野战医院的新力量
师野战医院原本设在城郊一座征用的学校里,条件简陋,药品奇缺。院长,一位姓秦的老医生,正为大量伤员的后续治疗和可能出现的疫情愁眉不展。
这天,医院来了一位不速之客。一位穿着虽旧却干净得体、提着一个小皮箱的年轻女子,指名要见院长。
“院长先生,我叫李静宜,” 女子声音清晰,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镇定,“我毕业于北平的医学院,曾在……曾在伪市立医院工作。我擅长外科和创伤处理,也了解一些传染病防治。听说贵军医院急需人手,我……我想留下来帮忙。”
秦院长看着她,有些迟疑。毕竟对方身份敏感,而且医院环境艰苦,她一个年轻女子……
李静宜似乎看出了院长的顾虑,打开小皮箱,里面是一套擦拭得锃亮的手术器械和一些她手写的医学笔记。“院长,我知道我的过去可能让你们不放心。但我学医,是为了治病救人。以前是被迫,现在,我想为真正需要的人,为这个国家做点事。我不怕苦,也不怕累,只求能给个机会。”
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。秦院长沉吟片刻,看了看外面躺满的伤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