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固定在碉堡基座。
“引爆!”
轰隆一声巨响,碉堡被炸开一个缺口。
战士们趁机冲入,与日军展开近距离搏杀。
与此同时,中心炮楼的战斗进入白热化。
爆破组成功炸开楼门,但日军在楼梯口构筑了临时工事,居高临下射击。
“手榴弹!”
赵铁鹰命令。
几颗手榴弹扔上楼,爆炸声后,日军火力稍减。
“跟我上!”
赵铁鹰率先冲上楼梯。
战士们紧随其后,与日军逐层争夺。
楼内的战斗异常惨烈。
空间狭小,枪械施展不开,更多的是刺刀和工兵铲的搏杀。
小陈在二楼与一个日军军官狭路相逢,两人展开生死格斗。
“去死吧,小鬼子!”
小陈最终一枪托砸倒对手,但自己也被刺刀划伤手臂。
顶楼的战斗最为关键。
日军在这里架设了重机枪,控制着整个战场。
必须尽快拿下!
赵铁鹰组织敢死队,用手榴弹开路,强行冲锋。
在付出重大代价后,终于攻占顶楼,消灭了最后抵抗的日军。
当红旗在炮楼顶升起时,战场上爆出震天的欢呼声。
白石沟据点被攻克了!
清点战果:击毙日军一百二十余人,俘获三十多人;缴获轻重机枪五挺、掷弹筒三门、步枪百余支及大量弹药物资。
但胜利的代价也是沉重的。
八路军伤亡五十多人,其中牺牲二十余人。
利刃特战连损失了八名优秀战士。
“他们都是好样的,”
赵铁鹰在追悼会上沉痛地说,“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打开了胜利之路。”
战后总结会上,陈征既肯定了成绩,也指出了问题:“步炮协同还有待加强,爆破时机的把握不够准确,突击时的掩护火力不足这些都是今后需要改进的。”
但无论如何,白石沟据点的攻克标志着八路军战斗力的重要提升。
从过去的游击战、伏击战,到现在能够进行正规攻坚,这是一个质的飞跃。
消息传开,根据地军民欢欣鼓舞。
“咱们八路军能打硬仗了!”
群众奔走相告。
更重要的是,这次胜利产生了连锁反应。
周边几个小据点的日军闻风丧胆,纷纷弃守撤退。
八路军兵不血刃就收复了大片区域。
“看来鬼子也是欺软怕硬,”
战士们士气高涨,“以后专挑硬骨头啃!”
基于这次经验,各部队加强了攻坚训练。
如何突破铁丝网、如何炸毁碉堡、如何步炮协同这些课题成为训练重点。
兵工厂也根据实战反馈改进武器。
迫击炮弹的精度问题、炸药包的威力控制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。
一个月后,八路军又攻克了两个日军据点。
虽然规模较小,但每次战斗都有进步,步炮协同更加熟练,突击战术更加完善。
最令人欣喜的是,随着实战经验积累,部队指挥员的战术水平明显提高。
他们学会了如何组织连级规模作战,如何调配各兵种力量,如何把握战斗节奏。
“我们正在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,”
陈征在干部会议上说,“但不要忘记我们的根本还是人民战争。
正规作战要与游击战相结合。”
夜幕降临,新收复的白石沟据点里,战士们正在加固工事。
这里将成为八路军新的前哨阵地,威胁日军的交通线。
赵铁鹰巡视阵地,对身边的参谋说:“记住今天的经验。<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