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炮维护要领》。
常如获至宝,当场就着煤油灯翻阅起来。
在某一页突然停住,手指颤抖着点住一张结构图:"
看这个缓冲机构!
我们可以在雷公锤上加装反后坐装置!
"
讨论迅升温。
张振国提议借鉴日军设计改用弹簧缓冲,李铁锤却坚持要用更简单的液压减震。
争论到脸红脖子粗时,陈征突然拍板:"
各造一门,试了再说。
"
接下来的半个月,兵工厂昼夜不停地轰鸣。
新开挖的东侧支洞里,十二台锻炉同时喷吐火舌,将铁轨锻打成炮管粗坯;西侧洞里妇女们用石臼捣碎从茅厕墙刮来的硝土;而核心区域里,李铁锤亲自带着最精锐的五个徒弟加工关键部件,他们的工作台用日军钢盔改造成油灯,火光映照着车床上飞舞的钢屑,如同微型流星雨。
常则沉浸在手册的世界里。
他不仅破解了缓冲装置原理,还现日军为应对严寒改进了闭气环材料配比。
这个现让"
雷公锤"
的耐寒性能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——测试时,涂抹动物油脂的炮管在零下十五度仍能正常射击。
量产前夕,陈征组织了最后一次实弹检验。
二十门"
雷公锤"
整齐排列在试验场,炮口统一指向三百米外的模拟碉堡——用石块和湿泥垒成的,顶部还架着个缴获的日军钢盔。
"
齐射!
预备——"
二十根拉火绳同时绷紧的瞬间,天地仿佛静止了一秒。
接着是震耳欲聋的轰鸣,整个岩洞都在颤抖,顶上的钟乳石"
簌簌"
落下尘土。
炮弹的呼啸声尚未消散,远处的模拟碉堡已经在一团团火光中分崩离析,钢盔被冲击波抛上十几米高空。
观测员挥舞着小旗狂奔回来,声音因激动而变调:"
全部命中!
碉堡主体坍塌!
破片覆盖半径设计指标!
"
欢呼声中,李铁锤却蹲在最近的一门炮旁,用耳朵贴着尚有余温的炮管。
常见状立即凑过去:"
后坐位移比预期小?"
老人点头,突然剧烈咳嗽起来,吐出的痰里带着血丝。
常正要喊医官,却被他铁钳般的手抓住手腕:"
听着,小子缓冲簧的钢丝要用油淬别学鬼子用水"
这句话成了"
雷公锤"
量产的最后一道技术难关。
当夜,兵工厂所有铁匠集体改进了热处理工艺,用棉籽油代替井水进行淬火。
最终测试时,缓冲装置寿命从最初的三十提升到一百以上。
批二十门"
雷公锤"
交付部队那天,兵工厂举行了简陋的"
出征仪式"
。
每门炮的炮管上都刻着太行山地形简图和李铁锤的私人印记——个带五角星的锤头。
高胜寒的特务营领走了十二门,剩余八门分配给各团的神炮手。
"
记住!
"
李铁锤挨个拍打炮管,像在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,"
打三就歇口气闭气环要常抹油雨天记得套油纸"
战士们庄重地点头,将老人的话连同火炮一起背上肩头。
常站在洞口,看着这支奇怪的队伍消失在晨雾中——他们扛着的不是普通武器,而是太行山岩石与怒火铸就的雷霆。
五天后,赵庄据点被连根拔起的消息传回兵工厂。
此役共射"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