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源城外,一处被征用的、带有宽敞操场的中学旧址,如今挂上了崭新的牌子——“八路军独立第一师随营学校”
。
这里没有了往日的朗朗书声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军事化纪律与求知渴望的特殊氛围。
操场上,学员们在进行队列和体能训练;教室里,则传来教员讲课和学员们认真记笔记的沙沙声。
这所学校的成立,标志着独立第一师在“大生产运动”
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,开启了另一项关乎部队长远展的根基性工程——大规模的文化教育与干部培养。
随营学校:熔炉与摇篮
学校的校长由师副参谋长赵铁鹰兼任,足见师部对此事的重视。
学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:一是从各团营选拔出来的有展潜力的班排长、战斗骨干,他们作战经验丰富,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;二是部分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和从新区参军的学生兵,他们有文化基础,但缺乏实战经验和革命锻炼;三是一些因伤无法重返一线、但头脑清晰、有培养前途的伤员。
学校的课程设置颇具特色,体现了“理论与实践结合,军事与政治并重”
的原则。
文化课是重中之重,从最基础的识字扫盲,到语文、算术、历史、地理,旨在彻底改变部队“大老粗”
居多的面貌。
军事课则不仅教授战术指挥、兵器操作,更由王树声参谋长亲自带队,系统讲授团、营级规模的战役组织和参谋业务,培养中高级指挥员的苗子。
政治课由李云龙政委和政工干部主讲,深入讲解革命理论、当前形势和党的政策,锤炼学员的政治觉悟。
王小栓因为作战勇敢、表现稳定,也被连里推荐,成为了随营学校第一期的一名学员。
当他第一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,拿着上级配的铅笔和粗糙的纸张,跟着教员一笔一画地学习写字时,内心充满了新奇与激动。
他从未想过,自己这个放牛娃出身、只断断续续念过两年私塾的“睁眼瞎”
,有一天还能系统地学习文化。
“同志们,‘军队’的‘军’字,怎么写?上面一个‘秃宝盖’,代表车驾,下面一个‘车’字,象征着古代行军作战……”
教员在黑板上认真地讲解着。
王小栓瞪大眼睛,努力模仿着。
写字比握枪似乎还要难,但他学得格外认真。
他知道,多认识一个字,多明白一个道理,将来就能更好地理解命令,更准确地传达情报,甚至像孙团长那样指挥部队。
文化,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。
卫生学校与技术培训班:专业人才的孵化器
在随营学校之外,师部还依托野战医院和接收的原伪市立医院资源,成立了卫生学校。
由李静宜等留用的专业医生和部队有经验的卫生员担任教员,培养急需的护士、卫生员和初级军医。
课程包括战场急救、护理常识、传染病预防、药材管理等。
这些培训虽然成,却极大地缓解了部队医护人员短缺的压力,使得战伤救治更加规范有效。
同时,针对部队技术兵种人才稀缺的问题,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。
常的技术科开办了无线电通讯和简易器材维修班,从有文化的战士中挑选学员,学习电台操作、密码编译、电话架设和常见故障排除。
炮兵团开办了炮兵观测和计算班,培养能够熟练使用炮队镜、计算射击诸元的专业炮手。
工兵营则开办了爆破技术和土木作业班,传授更高级的爆破技巧和野战工事构筑方法。
甚至,“太行”
兵工厂也面向部队,开设了枪械维护和简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