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争的阴云彻底笼罩了奉垣城。
街上巡逻的士兵明显增多,报童叫卖着充满紧张气息的号外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。
但与此相对的,是城东兵工厂里热火朝天、秩序井然的景象。
沈未央坐镇指挥中心——一个由原车间办公室改造的、挂满了生产进度表和地图的房间。
电话铃声、电报机的滴答声、以及来自各车间工头的汇报声此起彼伏。
他面前摊开着霍聿枭出前留给他的防区布防图和最新的前线战报。
“沈工!
三号生产线传送带故障,已经组织维修班抢修!”
“沈工,一批硫磺原料检测现潮解,纯度不达标,是否退货?”
“沈工,子弹装配车间报告,铜壳供应有点跟不上!”
问题一个接一个,沈未央却像定海神针一般,大脑飞运转,条分缕析,下达指令清晰果断。
“维修班务必半小时内修复。
潮解硫磺立即隔离,启动备用供应商,同时研究烘干提纯方案,不能浪费。
联系秦副官,协调铜料供应优先级,另外,看看能不能从库存旧弹壳里回收一部分……”
他的声音不大,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。
几天下来,整个兵工厂的运作体系,已经牢牢围绕着他建立起来,高效得令人惊叹。
然而,新的挑战总是不期而至。
这天下午,一份加急电报从前线指挥部直接到了兵工厂。
电报是霍聿枭亲自口述,由译电员翻译过来的,文字简洁,却带着硝烟的气息:
“前线缴获赵部少量新式冲锋枪,射极快,对我火力压制明显。
我方仿制需时。
现需即刻改造一批现有手枪弹,适配此枪,要求装药量适度增加以弥补枪管较短之威力损失,且必须保证供弹流畅。
能否做到?复。”
改造现有弹药?适配陌生枪械?还要增加威力?
李德贵和几个老师傅看着电报,脸都白了。
这可不是改进生产工艺,这是临阵改造,牵一而动全身,风险极大!
一旦改造的弹药出现卡壳或者炸膛,后果不堪设想!
“沈先生,这……这太冒险了!
咱们从来没干过啊!”
李德贵急得直搓手。
沈未央盯着电报,眉头微蹙,但眼神里闪烁的不是畏惧,而是遇到高难度课题时的专注与兴奋。
“把缴获的枪械图纸,或者至少是枪膛结构和供弹机构的简要说明传回来。”
沈未央对译电员说,随即转向赵工,“立刻取一批标准手枪弹,准备测量工具和试验台。
我们需要分析现有弹药的尺寸、装药量与新枪要求的匹配度。”
他没有说“能不能”
,直接进入了“如何做”
的环节。
很快,前线用最简陋的草图勾勒出了新式冲锋枪的关键结构。
沈未央拿着草图,结合实物子弹,快计算着弹壳颈部的细微尺寸调整可能、射药增加的安全阈值……
“问题不大。”
半个小时后,沈未央得出了结论,语气依旧平静,“主要是弹壳肩部角度需要微调o5度,避免供弹时出现干涉。
装药量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百分之八,这是安全范围的上限。
我们需要立刻调整一批子弹的冲压模具,小批量试产,然后进行实弹测试。”
他的自信和精准的判断,像给惶惑的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。
就在改造子弹的任务紧张进行时,另一个意想不到的“助攻”
出现了。
霍云苓带着几个女同学,抱着募捐来的棉花、纱布和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