纽约的秋日,天空高远,空气里带着都市特有的喧嚣与活力。
俞浡的作品《褶皱的坐标》被安置在切尔西区一个知名画廊的显眼位置。
画布上,那片被宋鹤眠泪水浸染过的、属于他衬衫的褶皱,在俞浡的笔下被无限放大、抽象,赋予了岩石般的肌理和星云般的深邃,在专业的灯光下,散出一种沉默而强大的力量。
开幕夜,画廊里人头攒动,衣香鬓影。
艺术评论家、收藏家、策展人、其他艺术家……形形色色的目光落在那些作品上,也落在俞浡这个年轻而陌生的东方面孔上。
俞浡穿着宋鹤眠提前为他定制的一套深色西装,合身的剪衬勾勒出他清瘦却不单薄的身形。
他站在自己的作品前,努力维持着镇定,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。
他的英语流利,带着一种不卑不亢的沉着,但只有他自己知道,手心里微微沁出的汗意,和胸腔里那颗因为期待与紧张而加跳动的心脏。
宋鹤眠站在人群稍外围的地方,没有刻意靠近,只是静静地注视着。
他同样穿着考究的西装,气场内敛而强大,与周围艺术圈的氛围既融合又疏离。
他的目光大多数时候都落在俞浡身上,看着他如何从容地应对那些或好奇或挑剔的提问,看着他眼底闪烁着的、属于创作者的光芒。
他为他的小朋友感到骄傲,一种与有荣焉的情绪在胸中激荡。
然而,聚光灯下,从不缺少波澜。
一位以言辞犀利、眼光毒辣着称的资深评论家,在《褶皱的坐标》前驻足良久。
他扶了扶眼镜,转向俞浡,声音不大,却足以让周围一小圈人安静下来:
“很有趣的材质情感表达,年轻人。
这种将极度私人的、甚至是脆弱的痕迹,进行如此宏大叙事的转化,很大胆。”
他话锋一转,眼神锐利,“但是,你不觉得这种‘情感的物化’,在某种程度上,也是一种对纯粹艺术性的消解吗?或者说,你这幅作品的真正核心,究竟是这‘褶皱’本身的美学价值,还是它背后那个……可能并不足以为外人道的私人故事?”
问题尖锐,直指核心,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、对作品动机的质疑。
周围瞬间安静下来,不少目光聚焦在俞浡身上,带着审视和好奇。
俞浡的心脏猛地一缩。
他预想过会面临批评,却没料到是如此直白地触及他创作最私密的内核。
他下意识地,目光越过人群,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。
宋鹤眠依旧站在那里,对上他的目光,没有上前,也没有任何表情的暗示。
他只是微微颔,眼神平静而深邃,仿佛在说:“你可以的。
用你自己的方式。”
那一瞬间,俞浡慌乱的心奇异地安定下来。
他转回头,面向那位评论家,脸上没有露出被冒犯的神情,反而扬起一个温和而自信的微笑。
“感谢您如此深刻的提问,怀特先生。”
他从容不迫地开口,声音清晰,“您说得对,情感的痕迹是这幅作品的。
但艺术的价值,难道不正在于将最私人的、无法言说的体验,通过形式的转化,升华为可以引普遍共鸣的‘美’或‘思辨’吗?”
他指向画布上那些深邃的肌理:“这‘褶皱’,对我而言,是某个瞬间的重量与温度。
但对观者而言,它可以是被风沙侵蚀的岩层,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波,也可以是时间在记忆上留下的刻痕。
我无意贩卖私事,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情感的‘坐标’,邀请每一位观者,用它来定位自己内心那片或许同样布满‘褶皱’的星空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周围倾听的人群,最后落回评论家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