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\"
原来林阳为隐蔽行军,特意未打出任何旗帜。
\"无旗号?!\"
麴义眉头紧锁。要知道林阳麾下即便是别部司马都有自己的旗帜。
这支万人部队竟不亮明旗号,显然是想隐匿行踪!
\"哼,管他是谁,今日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!\"
麴义冷眼扫视前方山林,这里就是歼灭援军的绝佳战场。
\"传令全军继续潜伏!\"
虽然只带了五千人马,但其中包含他最精锐的三千\"先登死士\"。
正是凭借最初八百先登死士,麴义才能有今日地位。如今这支王牌部队已扩充至三千人规模。
即便敌军十万之众,他也能杀得对方溃不成军!
\"遵命!\"
麴义一声令下,山野间的先登死士瞬间隐没在密林之中。
与此同时,山外村落口。
\"爹,回吧,您都在这守了多日。\"
\"再说这是官兵的事,与咱们何干?\"
村口枯树下,打柴老翁执拗地守在道旁,浑浊的目光始终望向山路尽头。
\"混账东西!\"
老翁抄起藤杖狠狠抽在青年背上,打得后生一个踉跄。
\"若没有林州牧,你早饿成路边的白骨了!哪来的红薯养活你这孽障!\"
老人每说一句,杖头就重重砸下。这几 ** 始终记得砍柴时的发现——山中竟藏着数千甲士。
这些青州老民最懂刀兵之事。当年黄巾之乱时,老翁便是其中一员。本该饿毙沟渠的性命,全靠林阳在东莱、北海两郡广植番薯才得以活命。
\"爹!儿子知错了!\"
青年抱着头连连告饶。他怎会不明白?四百万青州父老,谁不是靠着林州牧的仁政才活到今天?
东汉末年,先遭黄巾 ** 重创,中原人口骤减至不足四百万!
随后百万黄巾被 ** ,曹操又强行迁走百万民众!
残存的三百万百姓,在连年战乱、大旱与瘟疫中持续减员!
唯有林阳治下的两郡,百姓尚能衣食无忧!
这番恩情,年轻人都铭记于心!
\"爹,万一是咱猜错了?说不定那些是林州牧的伏兵,专门等着袁军呢?\"
青年刚说完,脑门又挨了记拐杖!
\"混账!这官道直通北海郡腹地,东面来的怎么可能是袁军!\"
老头狠瞪儿子一眼——当年他当黄巾头目时好歹见过世面!
要真猜错了反倒好,说明这条路太平无事!
否则......
他这几夜别想合眼了!
\"阿公!官道上有军队过来了!\"
村口突然冲来个半大孩子,喘着粗气报信。老头\"噌\"地起身,连儿子都顾不上骂:\"快带路!\"
......
行军队伍中,传令兵疾驰而来:\"报!主公,前方有老丈求见!\"
林阳闻言挑眉,带着典韦、周仓策马出列。
须臾间便见那老人扑跪在地:\"将军万万不可前进!前面山林里藏着袁绍的伏兵!\"
\"什么?\"
林阳瞳孔骤缩——袁军埋伏?此地怎会出现袁军?!
可低头审视老者惶急的面容,又觉作伪不得。
林州牧轻声道:\"老伯,别急,有什么事慢慢讲。\"
他一边安抚老人,一边吩咐手下取了些肉食分给众人。老人颤巍巍地讲起砍柴时在山中看见驻军,怀疑是袁绍部队。林州牧眉头一动——寻常百姓怎会懂这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