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
再看看戏剧,民间故事剧当其冲。
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把古老传说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。
有时候一个演员能分饰好几个角色。
一会儿是英雄,一会儿变妖怪,变脸比翻书还快,让人看得眼花缭乱。
讽刺剧也很有特色,就像非洲版的“吐槽大会”
。
演员们通过搞笑夸张的表演,吐槽社会现象,把大家憋在心里的话全倒出来,逗得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,也让人忍不住思考。
总之,非洲的歌舞和戏剧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盒,充满了惊喜和欢乐,等着咱们去挖掘!
“乌达尔的讲演结束了,教室里安静了片刻,立刻就响起了掌声。
丽丽是第一次走进麦卡雷雷大学的课堂,而且是聆听丈夫的授课。
因为她的斯瓦西里语很差,几乎听不懂乌达尔的讲授。
但看他在课堂上那么活泼的授课方式,也随着身边的学生一起笑,那些学生笑得特别放松,丝毫没有受课堂的限制。
大概因为不能完全听懂,丽丽就像是在看一场外语的艺术演出,脑子不时开小差。
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到非洲,到内罗毕大学演讲,用的是英语,很多地方都是乌达尔帮她润色的。
她表在国内专业期刊上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,也是乌达尔帮她翻译的。
站到内罗毕大学的讲台上,还是乌达尔无声地站在她身边。
乌达尔在北大,学京剧、学太极,听他讲还跑到浙江什么地方去学武术。
讲台上,乌达尔开始在划动黑板,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非洲的文字,她听出那是乌达尔的民族语言干达语。
想想乌干达国土面积不大,但民族众多,有65个民族,有独立文字的民族不多,但各民族都坚守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文化传统。
丽丽此刻似乎找到了答案,为什么乌达尔具有强的语言能力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他生长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,从小就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。
记得乌达尔对丽丽说过,虽然很多民族的语言用的人很少,几乎没有对外传播,但他愿意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,因为有许多谚语隐藏在那些民族语言里,有许多被异国文明吞噬的部落文明记载在那些语言里。
乌达尔承认,他们的文明不重视文字,更重视口传心授,他说这跟京剧很像。
乌达尔一直把他本民族的语言干达语作为母语,丽丽从那些一长串、一长串的句子里分辨出乌达尔在不断重复一个词:卡津比王。
夜晚的微风轻拂着万物,也抚摸着人们的面颊,金合欢叶子都在低声婆娑。
丽丽挎着乌达尔的胳臂,走在细软的土路上。
她一到乌干达就喜欢像本地人一样光着脚走路,这让乌达尔很开心,觉得这才像是自己的女人。
“我今天课讲得怎么样?”
乌达尔问着丽丽。
丽丽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根本没听懂,她少有地撒娇。
“我不是很懂,就是觉得学生都很爱听,他们都很佩服你。
那个卡津比王-----”
丽丽沉吟着没再说下去。
“这还叫不懂啊?我正要跟你说呢,这一年多,我们的舞台剧排练得不错。
你看课堂上那些学生,好多都是我们金贾艺术中心舞台剧中心的成员。
我就是要改编《卡津比王》,想加进京剧和武术的元素,比如京剧念白、武术动作京剧锣鼓等,这些他们都不熟悉,要慢慢来。”
乌达尔说道。
“怎么想到要把改编《卡津比王》?”
丽丽低声问。
“说到这个,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