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芹知道大哥去了深圳,就再没给他打过电话。
她想:倒看看你什么时候才能想起给我打电话。
令她没想到的是,大哥打电话给她,是通知她,吕一鸣和邱枫不久会到北京办婚礼,希望她去出席。
还说了很多邱枫给她帮过许多忙之类的话。
小芹不置可否。
她心想:自己才不会为了邱枫成亲就屁颠屁颠地跑回北京去呢。
她恨大哥怎么对上海这边的事不闻不问的。
“哥,那你什么时候来上海?这边栏目的事,你还管不管了?”
小芹终于绷不住了。
“那边不是有你在吗?我这边联欢演出完了,就赶过去。”
大哥王树槐说。
“你学校那边还能适应吗?这次一定拿下,不能再有什么差池啊。”
大哥叮嘱着小妹。
“嗯,你现在怎么这么啰嗦。
对了,你在深圳能看到栏目播出吗?”
小芹问。
她现在恨不得告诉所有她认识的人,栏目的播出时间。
她第一个告诉的人是汪俊,汪俊说,组织成才学校的学生们一起看,就算是国学课的一部分。
小芹想:什么事求到汪俊,都能让自己满意。
本来,小芹想问问汪俊女儿的学习,但一想,自己很久不接触教学了,问了也只是关心一下,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不如不问。
“汪俊,你什么时候有空,来上海玩儿吧,我可以带你到处逛逛。”
小芹说。
这还是小芹第一次向自己出邀请呢,汪俊喜不自矜。
“好啊,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。
周末我就可以打个来回,挺想你的。
要不要给你带点儿北京的东西过去?”
汪俊说。
小芹没想到,汪俊这么直接,她也正馋北京的吃食呢。
于是她娇滴滴地给汪俊列了个长长的单子,汪俊则是一丝不苟地记录着。
正在一旁帮汪富贵的女儿复习语文的小聂,把一切都听进耳朵里了,这个汪总真的不可救药啊。
小聂想,她生命力最后一点微弱的亮光泯灭了,甚至想到,这帮他女儿辅导作文,早知道应该按小时收费啊。
社会的教育往往比学校的教育更有效,小芹自从做了方言栏目的铁粉,现方言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,而且被严重忽视。
在经济快展的浪潮下,方言的消失度愈加快。
曾经熟悉的乡音,如今在城市的喧嚣中逐渐淡去。
学校里,孩子们都用标准的普通话交流,方言仿佛成为了一种被遗忘的语言。
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,涌入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。
他们在城市中学习、工作,逐渐习惯了使用普通话,方言也随之被搁置一旁。
只有那些老年人,依然坚守在穷乡僻壤,用方言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和情感。
在城市的角落里,偶尔还能听到一些方言的声音,但那也只是少数人的坚持。
方言的消失,让人们感到一丝失落和无奈。
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纽带。
或许,在未来的某一天,方言会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但我们应该记住,它曾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,是我们与家乡、与亲人紧密相连的纽带。
之前,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们,逢年过节,婚丧嫁娶,都要唱戏,而现在只剩下吃饭了。
每一种方言都支撑着一个地方剧种,所谓”
十里不同音,百里不同俗“。
小芹知道,研究地方戏,先要研究方言。
她想把这个想法跟汪俊说说。
小芹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