筹的“先机”
。
后来把这些“先机”
运用到股市上,楼市上的人,都了财。
也许吧,这是一种社会生态的平衡。
七八十年代,北京人踪着高干子弟,不为图人家什么,就图他们知道点儿“内部消息”
。
现在九十年代了,来北京的“外地人”
(这应该是北京人最早创造出的叫法)越来越多。
他们也更热衷于打探消息,而且,现在公众的说法是:把握先机。
上地产业基地,在九十年代的京城科技界是一大创举。
后来被称:领先全国。
上地是科技企业孵化的摇篮。
“之前小太阳公司有个竞争对手,你还记得吧?”
汪富贵问道。
“当然记得,他们不是要做国际品牌吗?”
小聂的语气很不屑。
“嗯,他们是第一批入驻上地产业基地的企业,据说投资不小。
我跟他们老总在电影城撞见了,就聊起来。
我觉得咱们企业虽小,但进入基地,更容易招商引资,引进技术和人才,尽快研制自主品牌的整车。”
汪富贵说道。
从汪总提到上地,小聂就在心里骂着自己,你别把人看扁了,汪总还是很有一套的,现在她更是想痛骂自己一顿了。
汪总就是个高智商、高情商、低姿态的良心企业家,他总是闷声不响,他说过的话他都记得。
但小聂不会把自己对汪富贵的钦佩表露出来。
“那,汪总,您和他(那个对手)不是一贯不说话的吗?”
小聂笑着问。
“哈哈,你这是在笑话我啊,我的确心胸不够宽广,今后努力改正,欢迎你监督哈。
至于我们两个,现在也不是对手了。
所以有啥说啥,挺好。”
汪富贵笑着说道。
他想:自己跟小聂聊工作很顺畅,往往能从她那里获得不少新思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