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百年校庆越近,各方的关注度越高。
各种组织的会议也逐渐多起来。
一所大学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,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所大学能跟北大相比。
作为校史编纂委员会的主要成员,童教授深知:学生的确很有热情,热血青年撞见百年校庆,难免激情四射,赞美、山呼万岁在所难免。
但不可以过头,所谓“捧杀”
最要不得。
往年会有不少老先生写些文章,回忆名人同时委婉地提出些批评或者指出不足,以期协调,不让调门过高。
但今年不同,愿意提笔写回忆文章的人不多,童教授于是想到了向身在海外的校友们求援,让他们写些海外见闻。
他也向群莉出了邀请,希望她写些文章,探讨中西教育的差异。
桂香已经不是第一次推着童教授去参加会议了,路过大讲堂看到许多人围在那里,他知道太多人关心这栋世纪建筑何时才能完工。
他也在心里叫苦,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按部就班地稳稳地前进,总要像搞运动那样,何年何月何日完工,多拉快跑、大干快上?唉,这都是后遗症啊,他心里叫苦不迭。
更让他担忧的是:人才成的提法呼声越来越大,他觉得此风不可长。
北大外文楼,宛如一位沉静的老者,静静地矗立在校园的一角。
它那独特的大屋盖式建筑风格,彰显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。
当初,为了保留这座珍贵的古建筑,梁思成先生付出了诸多努力。
他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,与各方人士沟通协商,只为了让这座建筑能够继续屹立在北大的校园中。
在梁思成先生的努力下,外文楼得以保留下来。
它不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,承载着无数师生的回忆。
如今,每当阳光洒在外文楼的屋盖上,那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梁思成先生的坚持与付出。
它成为了北大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,吸引着众多学子和游客的目光。
细想起来,北大为保护中国园林做出了不少贡献。
在燕园内,有不少颐和园、圆明园的历史遗存。
一座大学毕竟是聚集了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,他们奉献青春,在这里创建新的思想,砥砺美好的情感,所以,大学可以有悠久的历史,更应该有不间断的创新,童教授心里暗暗想着。
今天是借用了外文楼的会议室,需要走楼梯,桂香毫不犹豫地上前搀扶,丝毫不顾忌周围人的眼光。
会议进行中,桂香一直低头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,很多人都投来奇怪的目光。
桂香则一直埋头写她的,似乎没看到那些异样的眼光。
可那些眼光中的怀疑、猜测、想象却被童教授看在眼里。
回到镜春园的家里,桂香开始为童教授做饭。
她看见童教授又去拿书柜里的茶叶罐。
“童教授,您这么晚了还沏茶吗?那今晚还睡不睡觉啦?您这样的年纪,总熬夜对身体不好。”
桂香轻声说道。
她放下手里正择着的菜,起身走到书柜边,接过童教授手里的茶叶罐,把它重新放回书柜里,转身就继续做菜了。
童教授在书柜边定定地站了好一会儿,这样的场景好熟悉。
多年前妻子也常这样关心自己,只是说的话不尽相同,意思是一模一样的。
只是妻子更不见外,几乎就是训斥,而眼前的桂香很客气。
童教授走到写字台前坐下,低声问。
“桂香,今天开会你一直低着头,写什么呢?”
“啊,我就是把他们的言都记下来,看回来您写文章万一用得上。
“桂香说得很随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