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月科技的官网,在沉寂了几个小时后,突然以一种谁也没想到的方式,重新上线了。
整个页,变成了一个巨大的、名为“技术透明中心”
的专题页面。
背景是干净的纯白色,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坦荡。
最上方,是一行醒目的标语:“真实,无惧任何审视。”
下面,分门别类,条理清晰得令人指。
“启明系列”
专区。
“启智系列”
专区。
点进去,所有人都惊呆了。
从最初的概念设计草图,到每一次迭代的工程图纸。
从原材料采购的供应商名录和质检报告,到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监控数据。
最夸张的是,连那些“失败”
的试验记录,比如某次波频调试不稳定导致测试者轻微头晕的详细报告,都被原封不动地放在了那里。
标注着“失败案例,引以为戒”
。
这简直是把家底掏了个底朝天!
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核心原理部分。
一段精心制作的动画视频,被置顶在页面最中央。
视频里,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。
而是用了一个“智能空调”
的比喻。
把人的大脑和身体,比作一个需要恒温的房间。
把“牧月”
设备的生物波频,比作空调吹出的、能自动感知并调节室温的“风”
。
风太猛了,房间会冷,人不舒服。
风太弱了,又没效果。
而“牧月”
做的,就是吹出那种“刚刚好”
的,能让人体这个“房间”
处在最舒适状态的“微风”
。
温和,持续,零伤害。
甚至连“失败案例”
里那次“头晕”
,都被比喻成“空调偶尔抽风,调大了点风量,但立刻自己修正回来了”
。
通俗得连小学生都能看懂。
这波操作太骚了。
骚到让之前所有上蹿下跳的喷子,一时间都忘了该怎么喷。
网络舆论出现了短暂的凝滞。
网友们是懵圈的。
“卧槽?直接亮底牌?这是不按套路出牌啊!”
“等等,让我捋捋,他们这是……把源代码……啊不是,把家当全都晒出来了?”
“这数据量……也太恐怖了吧?这要是造假,成本得多高?”
“那个‘失败案例’有点意思,谁家造假还把自己的黑历史拿出来展览的?”
短暂的懵逼之后,是更大范围的酵。
真正的技术宅、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、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,闻风而动。
像现了新大陆一样,疯狂地下载、分析、验证这些海量的公开数据。
这简直是一座前所未有的、开放的金矿!
第一个在网络上掀起波澜的,是郭若毅的爷爷,郭玉良教授。
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军医,直接用自己的实名认证账号,转了牧月科技的官网链接。
配文言简意赅,却分量十足:“数据翔实,逻辑严谨,设计理念前且充满人文关怀。
某些匿名的‘专家’,可以歇歇了。”
他一带头,他圈内的不少老朋友、老同事,也纷纷下场。
这些名字后面带着一连串头衔和荣誉的真专家,表的看法可就专业多了。
他们从神经生理学、生物工程学、临床医学等多个角度,逐帧分析了那个“空调比喻”
动画,解读了那些公开的试验数据。
结论高度一致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