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1年1月的武汉,年味渐浓,街头巷尾却看不到丝毫节日的喜庆,取而代之的是紧张的军事氛围。
日军各部队驻地内,士兵们正冒着严寒展开高强度训练,喊杀声震天动地,与空气中的硝烟味交织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大战将至的肃杀图景。
第6师团的训练场上,稻叶四郎正亲自督阵,看着士兵们进行反坦克训练。
几名士兵推着一辆模拟1o1军美式坦克的模型,另外几名士兵则扛着反坦克步枪、炸药包,快冲向“坦克”
,寻找最佳攻击角度。
随着一声令下,士兵们迅将炸药包贴在“坦克”
履带旁,拉燃导火索后快撤离,“轰”
的一声,模拟坦克的履带被炸毁,训练圆满完成。
“八嘎!
动作太慢了!”
稻叶四郎对着几名士兵怒吼,“1o1军的巴祖卡火箭筒射程远、威力大,你们这样的度,没等靠近坦克就会被打成筛子!
再来一次!”
士兵们不敢怠慢,立刻重新投入训练。
稻叶四郎看着士兵们疲惫却不敢有丝毫懈怠的身影,心中清楚,想要对付1o1军的美式装备,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。
自针对1o1军的进攻计划确定后,第6师团就将反坦克训练作为重点,每天至少进行四个小时的专项训练,从反坦克步枪射击到炸药包爆破,再到火箭筒使用,每一个科目都反复练习,力求让士兵们形成肌肉记忆。
不仅是第6师团,日军其他参战部队也在进行针对性训练。
第39师团的训练场上,士兵们正进行反特种作战演练——模拟1o1军特种作战团的渗透战术,训练士兵如何防范敌后突袭、快反应处置;第4o师团则重点强化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能力,演练如何在进攻中有效压制1o1军的炮兵火力。
在武汉郊外的一处秘密训练场,日军还专门组建了一支“模拟1o1军部队”
,由熟悉1o1军战术的军官指挥,士兵们穿着类似1o1军的军装,使用缴获的美式武器(部分为仿制),模仿1o1军的防御战术与作战风格。
其他参战部队则以这支部队为假想敌,反复进行攻防演练,熟悉1o1军的战术特点,寻找其弱点。
“司令官阁下,各师团针对性训练已取得初步成效。”
木村兵太郎拿着一份训练报告,向园部和一郎汇报,“第6师团反坦克部队已能在三分钟内摧毁一辆模拟美式坦克;第39师团反特种作战小组反应度大幅提升,能在五分钟内对突袭做出应对;各部队协同作战能力也有明显增强。”
园部和一郎点点头,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情。
但他并未因此放松警惕,他知道,训练场上的成绩不等于实战中的表现,1o1军的战斗力远一般的中国军队,必须做好万全准备。
“命令各师团,加大训练强度,增加实战模拟难度。”
园部和一郎下令,“同时,让情报部门尽快获取1o1军最新的兵力部署和防御工事情报,尤其是其特种作战团和炮兵旅的位置,这是我们进攻的重点目标。”
“嗨!”
木村兵太郎应声退下,立刻传达命令。
除了部队训练,日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
武汉的军火库内,士兵们正忙着将弹药、武器装备搬运到卡车上,准备运往各参战部队。
一箱箱的步枪子弹、炮弹、手榴弹整齐地堆放在仓库内,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味道。
“动作快点!
这些弹药必须在三天内运到第6师团驻地!”
军火库指挥官大声催促着士兵们,额头上布满了汗水。
为了保障此次针对1o1军的进攻,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