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939年8月1o日-8月11日·长沙金井镇)
一、化学兵的到来与防毒壁垒
8月1o日正午,烈日炙烤着金井镇的阵地,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毒气余味,呛得人喉咙紧。
一阵汽车引擎声打破了阵地上的沉寂,三辆军用卡车沿着坑洼的公路驶来,车身上印着“第九战区化学兵部队”
的白色字样,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
李根生拄着木棍,一瘸一拐地迎了上去。
他的右腿还裹着厚厚的纱布,每走一步都牵扯着伤口,疼得他额头渗出汗珠,但眼神里却透着期待——这是他们对抗日军化学武器的希望。
卡车停稳后,一名穿着防化服、戴着防毒面具的军官跳下车,摘下面具,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。
他快步走到李根生面前,敬了个军礼:“化学兵部队第1营营长沈巍,奉命支援金井镇防御!”
“欢迎欢迎!”
李根生用力握住他的手,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,“沈营长,你们可算来了!
日军昨天动用化学武器,弟兄们伤亡惨重,急需专业支援!”
沈巍点点头,目光扫过阵地上的伤员和被毒气污染的土地,脸色凝重:“我们带来了五百具防毒面具、二十台毒气检测仪,还有一批消毒药剂和防化工事建材。
现在就开始部署,务必在日军下次进攻前,建立起完整的防毒防线!”
话音刚落,化学兵们便迅行动起来。
他们分成三组:一组负责分防毒面具,手把手教士兵们佩戴和使用,演示如何快更换滤毒罐;二组带着毒气检测仪,沿着阵地外围勘察,在可能遭受毒气袭击的区域插上红色警示旗,并标注毒气扩散的安全距离;三组则指导步兵构建防毒工事,在战壕侧壁挖掘防毒洞,用塑料布和泥土密封洞口,在战壕底部挖掘积水沟,方便士兵快蘸湿布料应急。
沈巍跟着李根生来到西侧山头——这里是日军投放毒气的重点区域,地面上的草叶已经枯黄黑,泥土里还残留着黄绿色的痕迹。
他蹲下身,用试纸蘸了点泥土,试纸瞬间变成暗红色。
“是芥子气和路易氏气的混合毒气,毒性强,挥慢,至少需要三天才能完全消散。”
沈巍眉头紧锁,从背包里掏出消毒粉,“让士兵们暂时撤离这片区域,我们先用消毒粉中和毒素,再铺设石灰层隔绝残留毒气。”
李根生立刻下令让驻守西侧山头的士兵暂时转移到镇东阵地,化学兵们则背着消毒粉桶,沿着战壕均匀撒布。
白色的消毒粉落在焦黑的土地上,出“滋滋”
的轻微声响,升起淡淡的白烟,空气中的刺鼻气味渐渐减弱。
苏晚带着医疗队的护士们也赶来帮忙,她们跟着化学兵学习辨别毒气的方法——芥子气会让皮肤红肿起泡,路易氏气则会刺激呼吸道,一旦出现症状,要立刻用消毒水清洗,涂抹特制药膏。
“沈营长,要是日军下次用更厉害的毒气,我们该怎么办?”
苏晚一边记录消毒步骤,一边担忧地问。
沈巍从卡车里搬出一台小型毒气分析仪,调试好后说:“这台仪器能检测出二十多种毒气,一旦现毒气泄漏,会立刻出警报。
我们还准备了简易防毒服,虽然防护效果不如专业防化服,但能抵挡大部分毒气侵蚀。
只要提前预警、做好防护,日军的化学武器就没那么可怕。”
在化学兵的指导下,士兵们忙碌了整整一个下午。
到黄昏时分,阵地上已经竖起了三十多面毒气警示旗,每条战壕都挖好了防毒洞和积水沟,士兵们腰间都挂着折叠式防毒面具,手里攥着浸过消毒水的布条。
李根生站在镇东的山头上,看着这道初具规模的防毒壁垒,心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