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(1939年3月3o日-4月2日·江西南昌外围)
1939年3月3o日的晨光,带着一种沉重的灰白,洒在笔架山通往南昌城的官道上。
1o1军的士兵们正趁着夜色褪去的间隙,抓紧时间清理战场、收拢伤员。
李根生蹲在王大锤身边,用撕成布条的军装蘸着随身携带的水壶,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他腿上的伤口——昨天反击时被子弹击穿的伤口已经红肿,边缘泛着不健康的紫黑色,显然是感染的征兆。
“嘶……轻点,你这小子下手没个轻重。”
王大锤倒抽一口凉气,却又立刻咧嘴笑了笑,露出两排沾着尘土的牙齿,“没事,死不了,当年在东北打胡子,比这重的伤我都扛过来了。”
李根生没说话,只是手上的动作更轻柔了些。
他抬头望向南昌城的方向,原本应该隐约可见的城郭轮廓,此刻被一层厚重的硝烟笼罩,只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零星炮声。
昨天傍晚,军部传来消息:3月27日南昌城已宣告沦陷,第19集团军主力正沿赣江两岸向西撤退,1o1军的任务,是在笔架山至梅岭一线构筑防线,阻击日军追击,为友军撤退争取至少三天时间。
“根生,什么愣?”
王大锤用胳膊肘碰了碰他,“是不是在想南昌城的事?”
李根生点点头,喉咙紧:“锤叔,咱们守住了笔架山,怎么南昌还是丢了?”
“傻小子,打仗不是守住一座山就能赢的。”
王大锤叹了口气,目光望向远方的硝烟,“鬼子调集了多少兵力?咱们1o1军就这么点人,能守住笔架山,已经是拼了老命。
南昌丢了,不代表咱们输了,只要咱们还在,总有把鬼子赶出去的一天。”
就在这时,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。
一名骑兵通讯员翻身下马,手里攥着一份电报,快步走向林文澜的临时指挥部——那是一座被炮弹炸毁一半的山神庙,庙门口的旗杆上,1o1军的军旗虽布满弹孔,却依旧倔强地迎风飘扬。
“军长!
集团军司令部急电!”
通讯员的声音带着喘息,“日军第1o6师团一部约八千余人,在坦克和装甲车掩护下,正沿南昌至安义的公路向西追击,目标直指梅岭隘口!”
林文澜正弯腰查看地图,闻言猛地直起身,眉头紧锁。
梅岭隘口位于南昌西郊,是通往后方的必经之路,两侧山峰陡峭,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公路穿过,堪称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
。
若是梅岭失守,正在撤退的友军主力将面临被日军合围的危险。
“赵志远!”
林文澜沉声喊道。
“到!”
赵志远立刻上前一步,身姿挺拔。
“你率5团主力即刻赶赴梅岭隘口,抢占两侧高地,构筑防御工事。
记住,务必在日军抵达前,建立起两道防线:第一道设在隘口前方的落马坡,用反坦克壕和鹿砦阻滞日军装甲部队;第二道设在隘口本身,依托两侧山峰构建交叉火力网,绝不能让日军轻易通过!”
林文澜的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的“梅岭隘口”
四个字上,语气不容置疑。
“是!
保证完成任务!”
赵志远敬礼领命,转身快步离去。
林文澜又看向林文斌:“文斌,1团经过笔架山一战,伤亡惨重,剩余兵力不足六百人,你率部作为预备队,在梅岭隘口南侧的竹林里隐蔽待命。
一旦5团防线吃紧,立刻增援!”
“军长,1团虽然伤亡大,但弟兄们还能打!
让我们去守第一道防线吧!”
林文斌急声道,他看着身边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