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p>
林文澜命令道,我要在明天早上看到这些文件的详细内容。
这一夜,指挥所内的灯火通明。
翻译人员连夜工作,终于在黎明时分完成了主要文件的翻译。
当林文澜阅读这些文件时,脸色越来越凝重。
美军计划在清川江一线动大规模反击。
他在清晨的作战会议上宣布,他们的目标是切断我军的后勤补给线。
与会将领们顿时议论纷纷。
清川江位于云山后方,是连接前线与后方的重要通道。
一旦被美军控制,整个前线部队都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我们必须先制人。
吴信泉率先言,趁美军还没有完成部署,主动出击。
郑洞国却持不同意见:部队刚刚经历苦战,需要休整。
仓促出战,恐怕难以取胜。
林文澜静静地听着各方意见,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。
良久,他站起身来说:我决定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。
但不是现在,而是在部队完成休整之后。
他走到地图前,指着清川江以南的一片区域:这里地形复杂,适合打埋伏。
我们要在这里给美军准备一个惊喜。
接下来的几天里,第13兵团和第39军开始了紧张的整训。
林文澜特别重视夜战和近战训练,这是对抗美军火力优势的有效手段。
记住,我们要像影子一样接近敌人,像闪电一样起攻击。
林文澜亲自到每个训练场指导,美军的夜视装备有限,这是我们的机会。
在训练间隙,林文澜还组织各级指挥员研究美军的战术特点。
他们现,美军过分依赖火力支援,一旦失去炮火和空中掩护,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。
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。
王铁柱在战术研讨会上提出建议,先用小股部队诱敌深入,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。
11月18日,部队休整初见成效。
新补充的兵员开始熟悉战场环境,缴获的装备也陆续修复投入使用。
更重要的是,通过战场回收和后方补给,弹药储备达到了基本作战需求。
这天下午,林文澜和吴信泉一起巡视前沿阵地。
在清川江畔,他们现了一处理想的设伏地点。
这里河道狭窄,两岸山势险要。
吴信泉指着地形说,如果美军从这里渡江,我们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。
林文澜仔细观察着地形,突然问:如果我们是美军指挥官,会怎么选择渡河点?
这个问题让在场将领都陷入了思考。
的确,如此明显的地形优势,美军不可能不注意。
所以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。
林文澜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,在这个明显的设伏点只部署少量部队,主力则放在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。
接下来的部署体现了林文澜的深谋远虑。
他命令第39军主力隐蔽在清川江上游的一片密林中,而第13兵团则负责在正面牵制。
同时,工兵部队在多个渡河点秘密布置水雷和障碍物。
11月2o日,侦察兵报告美军先头部队已经开始向清川江方向移动。
与预期不同的是,这次美军出动了海军陆战队第1师,这是另一支美军王牌部队。
看来麦克阿瑟是铁了心要挽回面子。
林文澜在作战会议上说,传令各部队,按第三号方案准备迎敌。
夜幕降临时,林文澜独自登上观察所。
清川江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,对岸美军营地的灯火星星点点。
他知道,这将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,不仅关系到朝鲜战场的局势,更关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