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四三年八月一日,密支那城外的训练场上,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。
林文澜站在观礼台上,望着台下列队的官兵们。
经过十天的初步休整,这支从曼德勒血战中幸存下来的部队,终于恢复了基本的秩序。
然而,每个人眼中深藏的创伤,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愈合的。
"
将士们!
"
林文澜的声音通过简易扩音器在训练场上回荡,"
曼德勒的血不会白流。
今天,我们将在废墟中重生!
"
他的目光扫过台下,注意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已经永远消失,但幸存者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火焰。
整编与重组
整训的第一项工作是对残余部队进行整编。
由于各部队伤亡极其惨重,原有的编制已经无法维持。
周志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:
"
军座,我建议打破原有编制,以幸存官兵为骨干,组建新的战斗单位。
每个老兵都要承担起训练新兵的责任。
"
林文澜批准了这个方案。
第十一集团军被重组为三个暂编师,每个师下辖两个团,总兵力约六千人——这还包括了即将从印度空运来的三千新兵。
董振邦被任命为暂编第1师师长,他在曼德勒突围时腿伤未愈,但仍坚持拄着拐杖指挥部队整训。
何建明因伤势过重,被送往印度治疗,暂编第2师由陈明远接任。
暂编第3师师长则由工兵专家孙明担任,这个决定出乎很多人意料。
"
我们要把每一个士兵都训练成多面手。
"
林文澜解释这个任命的理由,"
孙明在曼德勒的防御工事改造中表现出色,他知道如何在缅甸的特殊地形中作战。
"
新式装备的震撼
整训的第七天,盟军承诺的新式装备终于运抵。
当第一批卡车驶入训练场时,官兵们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。
"
这是谢尔曼坦克?"
董振邦难以置信地抚摸着坦克的装甲板。
二十辆4中型坦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76毫米主炮散着死亡的气息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炮兵装备。
新型的2a1榴弹炮取代了之前在曼德勒损失的火炮,射程和威力都大大提升。
每个暂编师配备一个炮兵营,共三十六门火炮。
单兵装备也全面升级。
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取代了春田式步枪,勃朗宁自动步枪装备到班一级,汤姆逊冲锋枪配给军官和士官。
陈明远在检查新装备时特别注意到:"
这些新式电台的通讯距离更远,抗干扰能力也更强。
在曼德勒,我们吃够了通讯不畅的苦头。
"
然而,新装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许多士兵文化程度不高,学习新武器的操作使用遇到了很大困难。
针对性训练
林文澜亲自制定了训练大纲,重点针对曼德勒战役中暴露出的问题展开针对性训练。
巷战训练成为重中之重。
工兵部队在密支那郊区搭建了一个模拟城镇,完全仿照曼德勒的街道布局。
孙明指着训练场对军官们说:
"
记住曼德勒的教训!
我们要掌握穿墙战术,要学会利用下水道系统,要懂得在建筑物内设置诡雷。
"
每个士兵都要接受严格的巷战训练:如何在建筑物间快移动,如何清除房间内的敌人,如何与坦克协同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