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,哈尔滨的严寒达到顶峰。
松花江完全封冻,江面上的积雪厚达尺余。
但在江北新开辟的试验农场里,一座座玻璃温室在阳光下闪着微光,室内绿意盎然。
林文澜踩着厚厚的积雪走进温室,热气扑面而来。
农技员正带着几个学生在记录番茄生长数据,见到司令到来,连忙起身敬礼。
"
不必多礼。
"
林文澜摆手,仔细察看番茄长势,"
这些品种抗寒性能如何?"
"
报告司令,这是我们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,在零下环境里也能正常生长。
"
年轻的农技员兴奋地介绍,"
如果试验成功,明年就能在普通大棚推广。
"
林文澜满意地点头,转向随行的农业专家:"
陈教授,您看这个春晓计划可行性如何?"
白苍苍的陈教授推了推眼镜:"
司令,利用温室技术实现冬季蔬菜种植,理论上完全可行。
但问题是成本太高。
普通农民根本负担不起。
"
"
成本问题我来解决。
"
林文澜语气坚定,"
重要的是先证明这条路走得通。
"
从试验农场回来,林文澜立即召开经济工作会议。
与会者除了各部门主管,还有特地从各地请来的农业专家。
"
各位,春晓计划不仅关乎民生,更关系到东北的长远展。
"
林文澜开门见山,"
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东北的农业展道路。
"
会议上争论激烈。
保守派认为应该集中精力保证粮食生产,创新派则主张大力展经济作物。
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
"
诸位,"
林文澜打断争论,"
我们能不能双管齐下?粮食要保,经济作物也要展。
"
他走到地图前:"
我建议分区展:松嫩平原主攻粮食生产,辽东半岛展水果种植,山区可以搞林业和药材。
"
"
资金从哪里来?"
财政局长提出关键问题。
林文澜早有准备:"
三个渠道:一是特别预算,二是美援资金,三是吸引民间投资。
"
这时,杨文涛匆匆进来,在林文澜耳边低语几句。
林文澜脸色微变,但很快恢复平静:
"
各位继续讨论,我稍后回来。
"
在隔壁房间,杨文涛汇报了紧急情况:"
司令,我们现有不明身份的人在试验农场附近活动,似乎在打探春晓计划的详情。
"
"
查清楚背景了吗?"
"
暂时没有。
但这些人装备精良,训练有素,不像是普通探子。
"
林文澜沉思片刻:"
加强试验农场的安保,但要外松内紧。
我倒要看看,是谁对这个计划这么感兴趣。
"
接下来的几天,林文澜把主要精力放在"
春晓计划"
上。
他亲自走访农户,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;与商人座谈,探讨合作可能;还专门会见了银行代表,商讨农业贷款事宜。
十二月十五日,第一个合作项目终于落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