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能让他们跑了!”
林文澜立即调整部署,“命令装甲旅立即东进,切断天津与塘沽的联系。”
陈启元接到命令后,率领装甲部队连夜出。
这支钢铁洪流在华北平原上疾驰,所向披靡。
十二月十二日,装甲旅抵达天津西郊。
在这里,他们遇到了开战以来最顽强的抵抗。
敌军利用天津外围的永备工事群,构筑了完整的反坦克防御体系。
反坦克壕、雷场、水泥碉堡层层密布。
“旅长,正面强攻代价太大。”
参谋长建议。
陈启元仔细观察地形后,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:“一团从正面佯攻,二团绕道南线,三团在北面待机。”
这是一个典型的装甲兵三路突击战术。
当正面佯攻吸引敌军注意力时,二团的坦克突然从南面杀出,打了守军一个措手不及。
但敌军很快调整部署,调来预备队封堵缺口。
激烈的坦克战在天津西郊展开。
“注意左翼,敌军反坦克炮!”
坦克车长们在无线电里互相提醒。
谢尔曼坦克的厚重装甲在此时显示出优势。
多数敌军反坦克炮弹都被弹开,而坦克的76毫米主炮则能轻易摧毁敌军工事。
与此同时,林文澜在北平方向也取得了突破。
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,傅作义终于同意和平改编。
十二月十五日,北平和平解放。
消息传来,全军振奋。
但天津守军仍然负隅顽抗。
林文澜立即将指挥部东移,亲自指挥天津战役。
“司令员,敌军在市区构筑了大量街垒,坦克难以展开。”
先遣部队报告。
林文澜沉思片刻:“改变战术,以步兵为主进行巷战,坦克提供火力支援。”
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,但为了减少平民伤亡,必须放弃装甲部队的机动优势。
十二月十八日,总攻开始。
解放军采取“穿插分割、各个击破”
的战术,逐步压缩敌军阵地。
在激烈的巷战中,装甲部队挥了移动火力点的作用。
坦克伴随步兵前进,用直瞄火力摧毁敌军据点。
“注意三楼窗口,机枪火力点!”
步兵连长用无线电呼叫支援。
一辆谢尔曼坦克立即调转炮口,一榴弹准确命中目标。
战斗持续到十二月二十日,天津守军大部被歼。
此役,林文澜部以伤亡四千余人的代价,歼灭敌军十三万。
战后总结会上,林文澜特别表扬了装甲部队的表现:“这次战役证明,在现代战争中,装甲部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但我们也要记住,再好的装备也要靠人来运用。”
他走到地图前,目光投向南方:“接下来,我们还要打过长江去。
到那时,我们的装甲部队将面临新的挑战。”
华北平原上,这支钢铁雄师正在休整补充。
他们知道,更伟大的征程还在前方等待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