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败。
林文澜走过去,把双方的军官叫到一起,指着场地说:“二营的右翼小队绕侧翼的思路是对的,但没跟中间小队协同,导致孤军深入;一营的防守很顽强,但侧翼观察不到位,要是赵班长没反应快,阵地早就丢了。
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,一定要注意……”
军官们都认真地听着,时不时点头。
他们知道林文澜说得都是实战经验,比在课堂上听教官讲课管用多了。
接下来的单项比武更激烈。
刺杀比赛中,赵大虎一路过关斩将,决赛时遇到了二营的一个老兵。
两人你来我往,木枪碰撞的“砰砰”
声不绝于耳。
赵大虎吸取了上次的教训,不再硬拼力气,而是借着老兵的进攻势头,巧妙地避开后反击,最终赢了比赛。
射击比赛的冠军被三营的一个新兵夺走。
这新兵叫陈小六,是个农村孩子,以前在家用猎枪打过兔子,眼神特别好。
移动靶比赛时,他五子弹全中,还打出了三个十环,连裁判都忍不住鼓掌。
负重越野比赛最让人揪心。
有个一营的士兵跑到一半时,脚崴了,却不肯放弃,咬着牙一瘸一拐地继续跑。
周围的士兵都为他加油,连方靖都站起来喊:“好样的!”
最终,这个士兵虽然没拿到名次,但林文澜还是给他了个“坚持奖”
,奖励他一件新棉衣。
比武结束后,林文澜和方靖站在颁奖台上,给获奖的士兵和排颁奖。
赵大虎拿着“刺杀冠军”
的奖状,笑得合不拢嘴;陈小六捧着奖品——一把崭新的步枪,激动得手都在抖;一营的一排因为总积分最高,全排士兵都欢呼起来,因为他们不仅能放假一天,还能优先领棉衣。
“今天大家都表现得很好。”
方靖拿着话筒,声音洪亮,“但我要告诉大家,比武不是结束,是开始。
月底的师部考核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我希望大家能把今天的劲头保持下去,拿到‘剿匪模范团’的称号,给咱们33团争光!”
士兵们齐声喊:“是!”
声音震得周围的树木都在摇晃。
林文澜看着眼前的场景,心里很感慨。
刚来33团时,士兵们对他有敌意,方靖对他冷淡,现在却都把他当成了自己人。
他知道,这不是靠“关系”
,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——跟士兵一起训练,帮他们解决住宿和伙食问题,打胜仗不抢功,比武时公平公正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33团的训练更有针对性了。
林文澜根据比武中现的问题,调整了训练计划:给二营加练“协同进攻”
,给一营加练“侧翼观察”
,还让陈小六当“射击教练”
,教其他士兵怎么瞄准移动靶。
方靖也经常去操场看训练,有时候还会亲自示范刺杀动作,跟士兵们一起跑越野。
月底的师部考核如期而至。
18军的六个团都聚集在九江城外的大操场上,彭善师长亲自担任裁判长。
考核科目跟林文澜制定的差不多,但难度更大——刺杀是三对三的团体对抗,射击是一百米的固定靶和五十米的移动靶,负重越野是十公里,还加了一个“夜间紧急集合”
科目,要求各团在接到命令后半小时内集合完毕,携带全部装备出。
考核当天,天还没亮,师部的紧急集合号就响了。
33团的士兵们早就习惯了早起,听到号声后,不到二十分钟就集合完毕,装备整齐,没有一个人迟到。
彭善师长看了,点了点头,对身边的参谋说:“33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