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士兵比武大赛?”
方靖看着训练计划上的这几个字,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敲了敲,“具体怎么比?”
林文澜往前凑了凑,指着计划里的条目解释:“分三个项目——刺杀、射击、负重越野。
刺杀比的是招式熟练度和对抗反应,两人一组对练,三局两胜;射击分固定靶和移动靶,固定靶五十米十子弹,移动靶三十米五,按命中环数算分;负重越野是五公里,背着二十斤的装备跑,按到达时间排名。
每个项目取前三名,给奖品,最后总积分最高的排,全排放假一天,还能优先领冬季棉衣。”
方靖眼睛亮了亮。
他带兵这么多年,最清楚士兵们的心思——光靠纪律约束不够,得有实实在在的激励。
以前训练都是“大锅饭”
,练得好和练得差没区别,士兵们难免没劲头。
这比武大赛既有个人荣誉,又有集体奖励,还能借着比赛摸清各排的训练底子,确实是个好主意。
“就按你说的办。”
方靖把训练计划推回去,“需要什么支持,尽管跟我说。
奖品、场地、裁判,团里都给你协调。”
林文澜点点头,心里也松了口气。
他知道方靖是个务实的人,只要计划能落地、能出效果,就不会拦着。
接下来的半个月,33团的营地里彻底热闹起来。
每天除了常规训练,各排都在私下里“较劲”
——一营的士兵吃完饭就拉着木枪练刺杀,二营的趴在操场角落瞄空靶,三营的更是直接背着背包绕着营地跑圈,连晚上的路灯下都能看到士兵们加练的身影。
赵大虎成了一营的“训练带头人”
。
自从上次跟林文澜对练输了之后,他就憋着一股劲,不仅自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刺杀,还带着班里的士兵一起琢磨技巧。
有天早上,林文澜去操场时,正好看到赵大虎在教新兵“格挡反击”
的招式——他手里拿着木枪,动作放慢了一倍,连手腕转动的角度都讲得清清楚楚。
“赵班长,教得挺认真啊。”
林文澜走过去,笑着递了根烟。
赵大虎赶紧接过,不好意思地挠挠头:“副团长,您之前说我‘力气用不到点子上’,我琢磨了好几天,总算有点门道了。
这些新兵刚从壮丁营过来,基础差,得多教教,不然比武的时候要给咱们一营丢脸。”
林文澜拍拍他的肩膀:“说得对。
咱们比武不是为了争高低,是为了让大家把本事练扎实——真到了战场上,这些招式能保命。”
正说着,远处传来一阵争吵声。
林文澜抬头一看,是二营的一个老兵和三营的新兵在互相推搡,周围还围了一圈人。
他赶紧走过去,分开人群:“怎么回事?”
“副团长!”
二营的老兵气冲冲地指着新兵,“他说咱们二营的射击都是花架子,还说上次搜剿红军,要是换他们三营上,能把跑掉的那几个全抓回来!”
三营的新兵脸涨得通红,梗着脖子反驳:“本来就是!
你们二营上次在河口守着,还让两个红军跑了,还好意思说自己练得好!”
“你小子找打是不是!”
老兵说着就要动手,被林文澜一把拉住。
“都住手!”
林文澜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股威严,“有本事别在这吵,比武场上见真章。
要是二营的射击真不行,到时候自然会输;要是三营的本事没嘴上厉害,到时候也别丢人。
现在吵来吵去,像什么军人样子?”
两人都低下头,不再说话。
周围的士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