够,每天都得掺点红薯才能管饱。”
林文澜皱了皱眉——他没想到33团的后勤这么差。
他跟着老张去了粮库,打开粮仓一看,里面的糙米果然又潮又杂,还散着一股霉味。
“李副官,”
林文澜拿出笔记本,“你把粮库的库存、每天的消耗量,还有士兵的伙食标准,都整理成表格,下午给我。
另外,你去师部问问,这个月的军粮什么时候到,能不能申请点新米。”
回到办公室,林文澜看着李副官送来的表格,心里有了主意。
他拿起笔,写了一份《33团后勤改善申请》,里面详细写了士兵宿舍的防潮需求、伙房的卫生问题,还有军粮的质量问题,最后还加了一句:“后勤乃军队之本,若士兵住不安、食不饱,恐影响训练士气,不利于剿匪作战。”
写完后,林文澜没直接送师部,而是先去找方靖。
方靖看了申请,眉头皱得更紧:“师部的经费一直紧张,咱们18军虽然是王牌,但也得排队等。
你这申请送上去,怕是石沉大海。”
“方团长,”
林文澜递给他一支烟,“我知道师部经费紧张,但咱们可以换个方式。
这份申请里,我提到了‘不利于剿匪作战’——现在委员长正盯着江西的剿匪进度,师部肯定不敢怠慢。
而且,我在南京的时候,跟军政部后勤司的王司长打过交道,他欠我个人情。
我可以给他写封信,请他帮忙催催师部。”
方靖有些惊讶:“你还认识军政部的人?”
“之前搞‘乡土训练’的时候,跟王司长打过几次交道,帮他解决了几个试点的后勤问题。”
林文澜笑着说——其实他跟王司长只是见过几面,但这种时候,得把“关系”
亮出来,才能让方靖放心。
方靖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在申请上签了字:“行,那就按你说的办。
要是真能改善后勤,士兵们肯定会感激你。”
林文澜立刻把申请送到师部,又给军政部的王司长写了封信,托南京的同乡帮忙转交。
没想到三天后,师部就批了——不仅拨了两百块大洋用于宿舍防潮和伙房改造,还提前送来了这个月的军粮,其中一半是新米。
消息传来,33团的士兵都很高兴。
赵大虎特意找到林文澜,挠着头说:“副团长,您真有本事,这下咱们能吃上干净饭了。”
林文澜笑了笑:“这是大家的功劳,我只是递了个申请。
咱们一起把宿舍修好了,把伙食改善了,才能更好地训练,更好地打仗。”
接下来的半个月,林文澜亲自盯着宿舍改造和伙房整顿。
他让士兵们把宿舍的墙重新刷了一遍,在墙角放了石灰,还加开了窗户;又让伙房把灶台彻底清理干净,每天的饭菜都要留样检查,确保卫生。
士兵们住得舒服了,吃得也香了,训练的士气明显高了不少。
方靖看在眼里,对林文澜的态度也变了。
以前开会的时候,都是方靖一个人说了算,现在都会主动问林文澜:“你对训练有什么想法?”
“后勤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?”
这天晚上,方靖特意请林文澜吃饭。
酒过三巡,方靖放下酒杯,认真地说:“文澜,以前是我小看你了。
我以为你是靠关系上来的,没想到你真有本事,既能带兵训练,又能解决后勤问题。
以后33团的事,咱们一起商量着来。”
林文澜心里一暖,举起酒杯:“方团长,您是前辈,我还有很多要学的。
以后还请您多指点。”
两人正喝着,李副官匆匆跑进来: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