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反而笑着说:“周团长,卑职知道您的难处。
但您想想,要是士兵们懂衢州的方言,能跟老百姓说话,老百姓是不是愿意给咱们送粮食、报信?要是士兵们熟悉山里的地形,红军来了,咱们是不是能更快地找到他们?”
他顿了顿,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,递给周团长:“这是委员长亲自批的试点方案,上面写着,试点期间,中央给每个试点单位拨两百块大洋的补助,用于请教员、买教材。
而且试点做得好,委员长会亲自表彰,周团长您的名字,说不定能上委员长的‘记功簿’。”
周团长接过文件,翻到最后,果然看到了委员长的亲笔批示“同意试点,着军政部拨款支持”
。
他眼睛一亮——两百块大洋不算多,但委员长的表彰可是天大的荣誉。
他立刻放下手枪,站起来说:“林参谋,你早说啊!
既然是委员长的意思,又是为了剿匪,我周某肯定配合!
你说怎么训,我就怎么训!”
林文澜心里笑了——在国军里,要么讲“委员长的面子”
,要么讲“实际的好处”
,两者结合,没有办不成的事。
接下来的两个月,林文澜在衢州、金华两地跑。
他请当地的乡绅来给军官讲风俗、教方言,请小学老师来写教材,还让乡绅带着军官去山里踩点,绘制地形地图。
保安团的军官们一开始还不乐意,觉得这是“不务正业”
,但练了半个月,效果就出来了——之前跟老百姓说话,老百姓要么躲着,要么说听不懂;现在能用方言打招呼,老百姓愿意跟他们聊天了,甚至主动来报信,说哪里有红军的踪迹。
有一次,衢州保安团的一个排去山里搜剿红军,正好遇到一个老农。
老农用衢州话跟排长说,前面山坳里有红军的伤员在养伤。
排长要是以前,肯定听不懂,但现在他不仅听懂了,还跟老农聊了几句,问清了具体位置,带着人过去,果然抓获了三个红军伤员,缴获了两支步枪。
周团长高兴坏了,立刻把这事上报给浙江省政府,又特意给林文澜写了封感谢信。
张静江把这事报给委员长,蒋介石看了,对身边的陈布雷说:“林文澜这小子,果然没看错,会办事,还能落地。”
1935年6月,林文澜回到南京。
他把试点总结交给委员长,里面详细写了试点的成效:衢州、金华两地的保安团,一个月内收到老百姓报信二十多次,缴获红军粮食五十多石,抓获红军人员三十多人,比之前翻了一倍还多。
蒋介石看了总结,非常满意,当即决定把“乡土训练方案”
在全国推广,还特意在军委会上表扬了林文澜:“林文澜同志,虽然年轻,但懂军事、懂民心,是个难得的人才。”
军委会的将领们都看向林文澜,眼神里有羡慕,也有忌惮。
何应钦还特意走过来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林参谋,年轻有为啊,以后多跟军政部沟通。”
林文澜连忙敬礼:“是,何部长,卑职一定多向您请教。”
当晚,陈布雷请林文澜吃饭。
饭桌上,陈布雷笑着说:“现在没人敢再刁难你了。
委员长在军委会上表扬你,就是给你撑腰。
接下来,你想往哪方面展?是继续在参谋处待着,还是去部队带兵?”
林文澜放下筷子,认真地说:“陈主任,卑职想带兵。
在参谋处待着,只能纸上谈兵;只有到部队里,真刀真枪地打仗,才能真正成长起来。
而且,委员长需要的是能打仗的将领,不是只会写方案的参谋。”
陈布雷点点头,赞许地说:“你有这个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