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城的轮廓在晨光中愈发清晰,青灰色的城墙连绵起伏,像一条蛰伏的巨龙,守护着这座中原腹地的重镇。萧绰一行人在城外十里处的驿站休整,准备今日午时入城。驿站庭院里,将士们正擦拭兵刃、整理衣冠,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既期待又凝重的气息——即将面对后周的最高统治者,这场会面的成败,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天下格局。
萧绰坐在驿站的正厅内,案几上摆放着昨日拟定的盟约草案,可她并未细看,目光落在窗外庭院中忙碌的身影上,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远。昨日在营帐中关于拆分辽国、以和谈代征伐的决断,虽已坚定,可真要面对符太后与柴宗训,如何措辞、如何争取对方的理解与支持,仍是萦绕在她心头的难题。
韩德让走进正厅时,见她神色若有所思,便轻声问道:“娘娘,午时即将入城,各项准备已就绪,是否再核对一遍盟约细节?”
萧绰回过神,摇了摇头,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:“盟约条款已反复斟酌,无需再改。我只是在想,此次会面,我们所求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同盟,更是各族安宁的未来。可人心复杂,朝堂博弈更甚战场征伐,如何才能让符太后与柴宗训真正相信我们的诚意,而非将我们视为临时的棋子?”
话音刚落,庭院中传来一阵低低的交谈声。原来是几位年长的亲卫,正围在一起闲聊,说起往日在辽地与汉人商贩打交道的经历。其中一位老兵感慨道:“当年在蓟南城,我曾与一个汉人掌柜打交道,起初以为他软弱可欺,没想到几次相处下来,他待人真诚,凡事留一线,反而让生意越做越大,连契丹贵族都愿意光顾。”
另一位老兵附和道:“是啊,打仗靠的是刀枪,可过日子、打交道,靠的还是人心。你敬人一尺,人敬你一丈,硬来反而办不成事。”
萧绰听着窗外的闲谈,心中忽然像是被什么东西触动了。她想起昨日研读的楚汉历史,刘邦之所以能赢,不仅是因为知人善任,更因为他懂得体恤民心、拉拢各方势力;而项羽虽勇,却刚愎自用,不懂变通,最终众叛亲离。北魏的汉化改革,之所以能成功,也是因为统治者懂得尊重其他民族的习俗与利益,以包容换融合。
这些年,她一心想着以武力复仇,以征伐扩大势力,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——人情世故。无论是治国理政,还是结盟谈判,最终面对的都是人,都是人心的向背。
“江湖不是打打杀杀,而是人情世故。”萧绰忽然开口,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通透。这句话并非辽地或中原的古语,而是她年少时,曾听一位游历四方的中原行脚商偶然提及,据说出自一位乱世中的枭雄之口。彼时她只当是市井俚语,未曾在意,如今想来,却道尽了世间相处的真谛。
韩德让闻言,微微一怔,随即若有所思:“娘娘此言,寓意深远。打打杀杀只能逞一时之快,却不能长久立足。真正能凝聚人心、成就大事的,是懂得尊重他人、体恤民情、信守承诺的人情世故。”
“正是如此。”萧绰点了点头,眼中闪烁着明悟的光芒,“耶律璟之所以众叛亲离,便是因为他只懂打杀,不懂人情。他滥杀无辜,漠视百姓疾苦,违背君臣之义,最终落得人人得而诛之的下场。而我们,若想实现拆分辽国、各族安居的构想,仅凭武力与盟约是不够的,更要靠人情世故,靠我们的诚意与担当,打动后周,赢得各族百姓的信任。”
她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庭院中将士们相互整理衣冠的身影,继续说道:“此次前往洛阳,我们不仅是来谈盟约、谈军事合作,更是来谈人情、谈信任。我们要让符太后与柴宗训看到,我们并非嗜杀好战之辈,而是真正为天下苍生着想;我们要让他们相信,归还燕云十六州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我们坚守承诺的体现;我们要让他们明白,拆分辽国不是软弱退让,而是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