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齐军突然蹲在地上,双手插进淤泥里摸索:“我爹当年戴过一个铜烟袋锅,上面刻着‘齐’字,他说要传给我的……”
他的手指突然碰到一个硬东西,拽出来一看,果然是个铜烟袋锅,上面的“齐”
字虽被淤泥覆盖,但依稀能辨认。
“是我爹的!”
齐军捧着烟袋锅,眼泪砸在上面,“他真的在这里待过……郭同志,毛队长,你们一定要查明真相,我爹不能就这么白死了!”
毛三拍了拍他的肩膀,眼神坚定:“放心,我们一定查清楚。”
他站起身,用手电筒照了照窑洞四壁,突然现墙壁上有一道新鲜的划痕,像是用匕刻的——划痕的形状,和唐墓暗格上的撬痕很像。
第六十五幕:证据链闭环(一)——兽的鉴定
北京国家博物馆的文物鉴定室里,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,洒在铺着白色丝绒的桌面上。
突厥兽金饰静静躺在丝绒上,兽是纯金打造,眼睛镶嵌的红珊瑚宝石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,嘴角的鬃毛雕刻得根根分明,连兽耳内侧的绒毛纹理都清晰可见。
“老郭,你看这工艺——”
文物鉴定专家李教授戴着白手套,用镊子轻轻拨动兽的耳朵,“唐代的金器制作,通常用捶揲、錾刻、镶嵌这几种手法,你看这兽的鬃毛,是先捶揲出大致形状,再用錾刀细细刻出来的,这种工艺在唐代中期的突厥贵族器物里很常见。”
郭维站在一旁,手里拿着放大镜,仔细观察兽底部的铭文:“李教授,您看这里——‘大历三年,献于北庭都护府’。
大历三年是768年,正好是唐代宗时期,和唐墓主人李忠义的生平能对上。”
李教授点点头,接过放大镜:“没错,北庭都护府是唐代管理西域的机构,突厥贵族经常会向都护府献宝,这件金饰很可能是李忠义在北庭任职时得到的,后来被贬到豫西,就带进了墓里。”
他放下放大镜,拿起光谱检测仪,对着兽扫了一下,“成分分析出来了,金含量92,属于唐代的‘赤金’,红珊瑚确实是西域产的,不是后世仿品。”
郭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——这件金饰的年代、工艺、铭文,都和陈老二的供词、唐墓的年代完全吻合,足以证明它就是老陈当年在黑风岭现的文物。
“对了,老郭,”
李教授突然想起什么,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照片,“你看这个——这是去年在西安出土的一件唐代突厥金饰,和这件兽的风格几乎一模一样,都是典型的‘突厥式兽造型’,说明当时豫西和西域的文化交流确实很频繁。”
郭维接过照片,对比着桌上的兽,心里感慨万千——这件金饰不仅是文物,更是历史的见证,它从西域到北庭,再到豫西,最后落入盗墓贼手中,辗转千里,终于回到了该去的地方。
他拿出笔记本,认真记录下鉴定结果:“李教授,麻烦您出一份正式的鉴定报告,我要带回河南,作为陈老二盗窃文物的证据。”
“没问题,”
李教授笑着说,“不过你可得请客,这么重要的现,得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也沾沾光。”
郭维笑着点头:“一定,等案子结了,我请您吃北京的涮羊肉。”
第六十六幕:证据链闭环(二)——骨骸的确认
县医院的检验科里,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。
郭维坐在显微镜前,手里拿着两根玻璃载片——一根是从唐墓骨骸上提取的牙齿样本,另一根是老陈家人提供的毛样本。
“郭同志,准备好了吗?”
检验科的王医生调整好显微镜,对郭维说,“现在用的是简易血型比对法,虽然不如dna检测精确,但在目前的条件下,已经能初步确认亲缘关系了。”
郭维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