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p>
成果展示会,就办在村广场上。
东侧的展台上,摆着村民做的东夷手工艺品——老周的骨雕刻符、小虎的陶碗、王婶用薄荷艾染的布;西侧的展台上,放着陈默做的生态监测报告,还有垃圾分类前后的对比照片:之前堆满垃圾的东河沟,现在水清了,岸边还种上了柳树;古墓周边的隔离带里,种着薄荷艾和侧柏,检测仪的屏幕上,毒素含量始终显示“零”
。
国家文物局的领导站在展台前,拿起一块薄荷艾染布,指尖拂过上面的东夷刻符:“这才是文化遗产该有的样子——不仅要保护,还要让它活在村民的日子里。”
当地政府的代表看着生态报告,笑着说:“王家村的模式可以推广,既守住了文化,又护住了生态,还让村民富了起来。”
林砚站在舞台上,手里拿着祖父的两本笔记本——一本记录考古现,一本写着遗愿。
“我祖父当年在日记里写,想让王家村听不到‘山鬼’的传言,想让莒氏的刻符不再被当成诅咒,”
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,传遍了整个广场,“现在,我们做到了。”
她指着台下的村民:“是他们跟着一起清理毒骨、一起学东夷文化、一起护着神泉和古墓;是陈默帮我们做生态修复,让村子变得更宜居。”
陈默走到她身边,轻轻握住她的手。
台下的村民们鼓起掌来,掌声里混着孩子们的笑声,飘向远处的古墓和神泉。
老周抱着他的骨雕,小虎举着他的陶碗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。
终于在王家村的土地上,开出了花。
(第三章完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