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后果不堪设想。
工部尚书宋应星向前一步,问道:
“陛下打算如何出关作战?”
朱由校站在地图前,背对众人说道:
“这正是我要说的。”
“我将以羽林军为主力,宣府、大同两镇为辅助,共计十万精兵,兵分两路出塞。”
“一路由宣府镇出,一路从古北口出兵,分头行动,形成夹击之势,一路由西向东推进,另一路向北穿插,最终于承德集结。”
朱由校并未透露自己真正打算从喜峰口出塞的计划。
尽管在场多是信任的大臣,但他不敢确定这些人是否真的守口如瓶。
虽说朝廷已经经过一番整肃,但他仍不敢掉以轻心,难保身边无人是敌方细作。
防人之心,不能少。
更何况,这个时代根本没有保密概念,一点风吹草动,便恨不得满城皆知,四处张扬。
“户部需筹备五万石军粮,二十万两军银,无需征调民夫,由羽林军先行押送至密云。”
宋应星再次问道:
“陛下计划何时出兵?”
朱由校闭眼思索片刻,答道:
“十五日后。”
十五日后正是月末,朱由校早已算好行军时间,正好能在三月初完成出塞准备。
那时正值互市开启,正是蒙古部落最为松懈之时,注意力也多集中在交易上,正适合出兵。
“陛下以十万大军出关,宣府、大同两镇岂不兵力空虚?若有其他部落来袭,该如何应对?”
“是啊陛下,宣大乃是九边要地,一旦边防松动,京师西北恐无屏障。”
倪文焕与薛贞仍旧心存疑虑。
“朕早已有了安排,两位不必担忧,九边不会有失。”
内阁辅王象乾接着问道:
“陛下亲征在外,京师防务如何布置?哪些大臣随行?又有谁坐镇后方?”
朱由校早已对此做了周密安排,这种关乎国本的事,他从不敢轻忽。
他扫视在场众臣,说道:
“内阁大臣王在晋、兵部右侍郎杨嗣昌、吏部右侍郎陈奇瑜三位随行!”
薛贞拱手问道:
“陛下,只这三人随行吗?是否再多安排几位?”
“朕是去打仗,不是去游山玩水,带那么多大臣做什么,这三位已经足够。”
“虽说如此,但多几位懂兵事的人在陛下身边,总归更稳妥些。”
朱由校在殿中来回踱了几步,说道:
“留守一事,就让王师傅与徐光启共同负责,六部九卿从旁协助,五城兵马司也暂归内阁调度。”
“各自回去安排,兵部着手准备调令,户部负责钱粮供应,有一点要记住,不得扰民,不得大张旗鼓,越低调越好。”
“臣等领命!”
朱由校轻叹一口气,终于说服了这些官员。
眼下,全面准备必须马上启动。
“传二十五卫亲军指挥使入宫见朕,再召英国公前来。”
二十五卫亲军仍可信赖,毕竟他们负责的是京师与皇城的安全。
尤其是腾骧四卫,一向随侍皇帝左右,忠诚度不容置疑。
自己离京期间,政务可以交给内阁与六部的文官处理,但军权绝不能轻易放手。
不是不相信王象乾与徐光启,而是军政大权不能集中于一人之手。
在这些人中,只有英国公既有资格也有实力掌控兵权,是最合适的人选,也是朱由校最信任的人。
英国公家族世代掌管京营,对皇室忠心不二,身为勋贵之,足以压制那些平日放纵的贵族,文官系统也对他有所忌惮。
回看历史,魏忠贤权势滔天,甚至被称为“九千岁”
,文官在他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