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城街头,一支锦衣卫队伍从皇宫方向而出。
带队的是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。
要抓叶向高这样的要犯,他自然得亲自出马。
他带了整整五十名缇骑,防备叶向高可能的反抗。
至于逃跑?早被盯死了,想飞也飞不出去。
到了叶向高府邸,许显纯不废话,直接让人翻墙开门。
进了内院,只见叶向高正坐在那里,慢悠悠地喝茶。
见到厂卫闯入,他并不惊慌,反而开口问:
“能带老夫面见皇上吗?”
许显纯没有回答,只是一挥手,命人将他带走。
府中所有仆人、婢女一个不留,整个宅子当场被查封。
与此同时,锦衣卫、番子和军队也在全城展开抓捕。
每队由几名锦衣卫或番子带着十多个羽林军士兵组成。
百姓纷纷避让,人人脸上写满惶恐。
从未见过如此阵仗,见他们抓了不少年轻人,还有人误以为朝廷在强征壮丁。
很快,内阁拟定的告示张贴出来。
五城兵马司的人也在街上敲锣喊话:
“各位乡亲莫慌,朝廷在抓捕逆党,与百姓无关。
不要逗留,赶紧回家,明日一切正常!”
百姓一听,情绪很快平复,心中的紧张也随之缓解。
不过,这种宣传还是有盲区。
一些人根本不知道生了什么,趁乱干起坏事。
偷东西的、抢东西的,一时间多了起来。
古时候就是这样,只要有点风吹草动,就能迅蔓延开来。
只要一句像模像样的传言传开,民间就会一传十、十传百。
这正是信息不畅的后果,也是最容易生变的时机。
等到下面的人将情况汇报到内阁,王在晋当即批示兵部文书,命令五城兵马司全体出动,以稳住城中秩序。
这场抓捕行动持续到深夜才收尾。
人数实在太多,抓了上千人。
其中大多是学生、士子,还有不少被利用的热血青年,成了这场风暴中的牺牲品。
涉及东林官员的亲属与关系户数量不少。
依照朱由校的旨意,先从主犯、从犯着手,再让他们彼此供出其他人。
这场行动之所以推进得如此迅,全靠这些人互相揭。
倘若仅靠厂卫一户一户搜捕,别说一天,十天也未必能完成。
厂卫早已展开调查,掌握了不少线索。
尤其是那些东林党中名气较大的人物,几乎被查了个底朝天。
此次清查的重点就是东林党,只要你被归为东林一派,或者与之关系密切,无论有没有参与,统统先抓再说。
朱由校下朝后直接返回乾清宫,在暖阁里一觉睡到晚上。
上朝本就劳累,更难的是早起,五更便要到场,他通常四点就得起身,寒冬腊月,确实难受。
“王伴伴,外头情况如何?”
“回皇爷,今日有些刁民趁机闹事,已被五城兵马司控制!”
朱由校坐起,揉了揉眼睛问道:
“国子监的生员和那些闹事的士绅抓到了吗?”
打蛇要打七寸。
东林虽为祸根,但那些年轻读书人更为可恶。
他们比东林危害更大。
东林中虽有空谈误国之人,但也有能做事的。
这些生员士子只学了东林的骂人本事,甚至变本加厉。
成天靠批评他人来博取名声,标榜自己为清流。
这种风气并非明朝独有,魏晋时期便已盛行,甚至更严重。
那些所谓的清流,正是导致五胡乱华的关键人物之一。
朱由校决心铲除这种风气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