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提到的“炼”
,指的是锻造过程中对铁块反复捶打的次数。
每一次折叠锻打,算作一炼。
若是一块铁经过了四十次这样的锤炼,便称四十炼。
这一过程极为考验匠人技艺。
若捶打不均,即便反复百炼,最终也不过是一块无法成器的废铁。
唐国所产的明光铠与大陌刀,皆是七十炼的精品。
再加上炒钢工艺的运用,才使得其兵器坚固而又锋利。
“竟然已经做到七十炼了?”
扶苏眼中流露出一丝惊讶,对两国在兵器锻造上的差距有了直观认识。
稍作思索后,他转向孟胜说道:“先生,孤有一些关于铁器锻造的新想法,想与你探讨。”
“殿下请赐教!”
孟胜听后立刻精神一振。
自从初次见面,扶苏展现出的见解便令人折服,他一直对其颇为敬重,自然也期待这次交流。
“孤认为,兵器的硬度与淬火方式密切相关。
淬火度越快,铁器硬度越高。”
“如今多用马尿或冷水淬火,但这种方式有其局限。
铁器往往一次定型,难以再进行后续处理。”
“孤建议采用双液淬火之法。
在高温阶段使用冷却度快的介质,如马尿,以提升硬度;”
“待温度下降后,改用冷却度较慢的介质,如动物油脂,以此防止变形开裂,增加韧性。”
扶苏向孟胜解释了双液淬火的基本原理。
其实他对灌钢法也有一定了解。
但目前秦国的条件尚不具备实施的可能,说也无益。
相比之下,双液淬火更容易实现,能立竿见影地提升兵器品质。
起初他并不打算与兵铸局的工匠多谈,因他们的基础薄弱,说了也难有成效。
而孟胜不同。
他本就是技艺精湛的铁匠,具备理解与应用这些新方法的能力。
果然不出所料。
听完扶苏的讲述,孟胜顿时眼前一亮。
稍加思索后,他便明白了这种方法的实用价值。
“殿下真是独具匠心!”
“若真能采用此法,我军兵器的品质将大大提升!”
孟胜语气激动,自内心地钦佩扶苏的奇思妙想。
扶苏轻笑一下,又与孟胜交流了些铁器锻造的技巧,随后转而问道:“那弩匣一事,进展如何?”
“目前已基本完成。”
“不过上次公子提出的几点建议,臣觉得仍有改进空间。”
“如果能把弩匣的材质再改进一下,它的威力还能增强大约两成。”
孟胜开口说道。
“好,这东西可以慢慢琢磨,不用急于一时。”
扶苏对弩匣的研制非常上心。
因为弩匣已经用到了齿轮结构,这代表它具备连续射击的能力。
设想一下,战场之上数百上千具弩匣同时射,那场面光是想想就令人心潮澎湃。
只要运用得当,它在战场上的效果并不比火器逊色多少。
检查完冶造局之后,扶苏随即前往铁鹰军的军营。
上一次他遭到了项羽领兵的刺杀,三千铁鹰锐士伤亡了两百多人,所以现在需要补充兵员。
不过这一次,扶苏有了新的想法。
在他看来,虽然铁鹰锐士已是精锐之师,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
他们本应拥有更强的战斗力。
“是时候好好训练一番了,不然这些人才白白浪费。”
扶苏低声说道。
这个时代的人,尤其是秦军士兵,身体素质普遍极强。
随便挑一个铁鹰锐士,放在后世,稍加训练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