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瑟琳的咏叹调,那来自被凝固文明的最后悲歌,如同烙印般刻在“远航者”
号每个乘员的心中。
它不仅带来了关于“牧者”
与“主宰”
的恐怖真相,更传递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——成为星海中不被“修剪”
的“杂音”
,联合所有“变量”
。
飞船沿着“潮汐星路图”
的支流继续航行,目标暂时从单纯的探查转向了更宏大的战略——寻找艾瑟琳口中“其他的杂音”
。
舰桥内的气氛肃穆而坚定,之前的压抑被一种更具使命感的紧迫感所取代。
分析团队日夜不停地研究艾瑟琳传递来的信息碎片,试图从中找到更多关于“牧者”
秩序弱点的线索,以及可能存在的、其他反抗势力的蛛丝马迹。
“艾瑟琳提到,‘万歌之林’的共鸣咏叹,在某些特定频率下,能够短暂扰动‘静默之息’的场域结构。”
苏文瑾在全息投影上展示着复杂的声波与能量场模型,“虽然无法逆转‘静默’,但这证明‘牧者’的秩序场并非绝对无懈可击,特定的‘共振’可以对其造成干扰。”
“类似于用特定频率的声音震碎玻璃?”
赵明宇若有所思。
“原理类似,但层面更高。
这涉及到信息层面和规则层面的共振。”
苏文瑾解释道,“如果我们能模拟或找到类似‘万歌之林’咏叹的‘共鸣源’,或许能开出一种对抗‘牧者’秩序力量的……非致命性武器,或者干扰装置。”
这个方向令人振奋。
然而,“万歌之林”
的咏叹是其文明独特的产物,模仿其精髓谈何容易。
转机出现在一次例行的深空物质采样中。
探测器和金鼻子(寻金鼬)同时对一个漂浮在星际尘埃中的、毫不起眼的暗色晶体碎片产生了强烈反应。
碎片被回收后,其貌不扬,表面粗糙,内部却蕴含着一种极其微弱、但异常稳定的能量脉动,其频率模式,经过“盖亚之心”
网络的分析,竟与艾瑟琳描述中的、属于“万歌之林”
母星核心生命韵律的某些特征波段,有着惊人的相似性!
“这是……‘共鸣水晶’?”
陆凡看着分析报告,心中一动。
来福也对这块碎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围着它转圈,鼻翼翕动,传递过来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。
“成分未知,结构极其稳定,内部能量循环自成体系,仿佛……有生命一般。”
科学官难以置信地报告,“它似乎能吸收并转化宇宙中弥散的某种背景辐射,维持自身的微弱振荡。
这种振荡,确实带有一种天然的、和谐的‘共鸣’特性!”
难道这是“万歌之林”
文明散落在外的遗物?还是宇宙中其他拥有类似“共鸣”
特性的文明或天体产生的物质?
无论如何,这碎片的存在,证明了“共鸣”
之力并非“万歌之林”
独有,而可能是一种更普适的、存在于宇宙中的现象或资源!
这为苏文瑾的理论提供了实物依据!
研究重点立刻转向这块“共鸣水晶”
碎片。
如何激其力量?如何放大其效应?能否以其为蓝本,人工合成或找到更多的同类物质?
就在科研团队沉浸在新现的喜悦中时,一直负责监控“牧者”
背景涟漪的部门,再次拉响了最高级别的警报!
“舰长!
检测到高强度曲率航行信号!
多个!
特征识别……是‘牧者’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