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彼岸方舟”
计划一经提出,便以越以往任何项目的优先级,调动起整个地球文明的资源与智慧。
这不再是单纯的科技造物,而是文明对自身存在形态的一次极限挑战,是意图将血肉与钢铁、秩序与混沌、个体与集体熔铸为一,投向未知源海的探索之矛。
“守望者大厅”
化为了计划的神经中枢,而真正的建造基地,则选在了远离地球、环境相对稳定的火星轨道附近。
这里,巨大的星港框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度延伸,但其核心,却并非传统的船坞。
“方舟的‘龙骨’,必须能承载‘概念’的重量。”
苏文瑾站在星港主控室内,眼前是密密麻麻的设计全息图,其中交织着物理蓝图、灵能回路、数学模组乃至哲学符号。
“我们不能用锻造金属的方式去锻造它。”
陈明远领导的科学院团队,与蓬莱商会提供的远古星图工程师、冰璃一族的规则铭文师、渊灵族的灵能架构师,甚至还有少数经过严格审查、展现出非凡“混沌编程”
天赋的“棱镜会”
成员,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、跨领域的设计团体。
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,就是方舟的“基底”
。
“单纯的物质结构在‘源海’的信息洪流中会迅解构,”
一位渊灵族长老的灵能波动在会议室回荡,“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稳定存在,并能与‘源海’规则进行有限交互的‘介质’。”
“利用‘织法者’数据碎片中关于‘逻辑实体化’的技术,”
陈明远指着一段不断自我演化的复杂算法,“我们可以尝试将经过‘盖亚意志’网络净化和强化的集体意识片段,与特定的能量矩阵结合,形成一种……‘意识结晶’作为基础建材。”
“这太冒险了!”
一位保守派的物理学家质疑,“将意识直接物质化?这违背了基本法则!”
“在‘源海’,我们所知的物理法则是次要的,”
陆凡的声音通过通讯传来,他虽在“远航者”
号远程参与,却无疑是整个项目的定海神针,“‘混沌赋格’已经证明,意识与规则可以相互影响。
我们要建造的,本就不是一艘传统的船。
它应该是一个……可以成长的‘规则生命体’,拥有文明的集体意志作为其灵魂,以‘织法者’的逻辑科技和我们的混沌领悟作为其骨架与血肉。”
这个定义让所有人陷入了沉思。
一艘活着的、由文明意识驱动的概念之船?
“那么,它的‘动力’呢?”
赵明宇更关心实际问题,“如何在那片规则混乱的‘源海’中航行?甚至……如何定义航行?”
“动力来自‘星锚’的牵引,以及……对‘回波’的响应。”
苏文瑾调出了星瞳坐标与那神秘回波的关联模型,“我们将不再依赖常规推进。
方舟将成为‘星锚’在地球侧的‘共鸣体’,如同被磁石吸引的铁屑。
同时,我们可以尝试解析‘回波’中蕴含的规则韵律,模仿它,利用它,就像冲浪者借助海浪的力量。”
“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规则操控和瞬时演算能力,”
一位冰璃族的铭文大师沉吟道,“任何微小的差错,都可能让我们被‘源海’同化,或者被那未知的‘回波’彻底震碎。”
“所以,我们需要一个‘核心’,”
陆凡缓缓道,“一个能够统合方舟所有系统,能够实时处理庞杂规则信息,能够在混沌中维持方舟‘存在定义’的核心。”
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陆凡身上。
他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他的“混沌洞察”<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