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文彬哭笑不得地小声解释道:“十公里的位置,先不说黑洞喷流物质的辐射,单单是那个位置的引力,是蓝星地表引力强度的22.9万倍。”
“一个普通人假设是70公斤,在这个位置,他会感受到相当于1600万吨质量所受的重力,理论上他会毫无痛苦地被瞬间压成一团比原子还小的基本粒子。这个距离,别说稳态合金系列了,即便是简并态物质也无可奈何。”
“而且以亿摄氏度为单位的粒子喷流,哪怕是中子星外壳都扛不住几纳秒,我推测赵国梁院士是想选择一个更近的位置,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……”
果然,没等李文彬说完孟维平揉着太阳穴说道:“说吧,底线是多少。”
“2000公里!这个位置的引力只有蓝星的18倍左右,至于喷流的辐射和引导问题,我和老方负责处理。你把我要的结构也设计上去就行。”赵国梁讨价还价道。
想了想,赵国梁补充道:“纳米机器人集群的技术有重大突破,很快进入大规模试验阶段,后续可以集成到天工系统之中。”
说着,赵国梁调出全息投影。
在他的设计中,整个捕获装置呈现一个巨大的球形,最外层是磁场护盾,用于偏转掉80%以上的带电粒子。
次外层是自蒸发装甲板,通过自身升华来抵御最猛烈的粒子冲击,并通过天工系统实时修复。
主结构则采用复合屏蔽层,用于吸收辐射,内部充满循环的液态金属,像血液一样将热量迅速带走到能量转换系统之中。
再往后便是主动探测系统和粒子捕获与筛选系统,用于粒子的鉴别与捕获。
“同时,为了维持装置的能量自持,我们正在考虑加装磁流体动力学发电机……”
“停!”孟维平打断道:“你这玩意不单单可以自持了,根本就是能源过剩,单单是热辐射我们就没办法完全利用,我得在主体结构额外给你增加上万平方公里的巨型散热翼。”
“先不说工程量,单单是巨型散热翼的维护就有很大的问题。”
全息投影出现孟维平实时设计出来的概念图,一个巨大的球形装置上方插了数块巨大的光翼,就好像长了翅膀的乒乓球一样。
一旁沉默许久的石泰,开口说道:“这装置有点宇宙飞船的雏形了,如果能配置多个黑洞就更好了。”
方砚樵点头附和道:“我也这么认为,如果能固定黑洞,黑洞喷流不但可以当引擎,还能当武器,一举多得。稍后我去问问能不能多申请一个,建一个也是建,建两个也是建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