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惜的是,刘学军的设想是美好的,现实是残酷的。
答辩的那天,刘学军非但没有插队成功,还险些被人以上一个项目已经完成为由挖角。
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,正是逐渐完善的磁单极子相关理论。
进而催生出了导态的对立面——导-流态。
相比起夏国当前拥有的两种常温常压导材料,新提出的导-流态还具有零磁阻的特性,并基于该特性提出了可用于磁单极子阵列制作的导镜像法。
磁单极子控制实验室里。
无尘实验室内的第三代原子3d打印机正在按照图纸进行新材料的打印。
相比起第一代原子3d打印机,第三代在体积上丝毫没有缩小,反而大了整整一圈,但打印度比第一代提高了3o。
“所以说,磁单极子阵列的实际大小,仅有一立方厘米?”
孟维平询问道。
“对,”
赵国梁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,解释道:“要不是原子级排布的风险太大,实际体积可以更小,现在仅仅是纳米级,而且有很多保护措施,最坏的情况就是阵列结构损坏,磁单极子被存储器重新回收。”
“老赵啊,你应该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。”
孟维平指了指自己面前的设计图,语气加重了些许。
赵国梁看着图纸,讪讪一笑道:“老孟啊,理论研究方面,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距的,这点我的确不及周凌琛,谁能想到真正的阵列那么小呢?”
孟维平沉默不语。
此前听闻赵国梁去研究理论,深知理论先行的孟维平,多次打探未来磁单极子阵列的大小。
当时赵国梁给出的最小尺寸是1立方米,也就是1立方米内放有1oo颗磁单极子。
当然,这是理论。
所以孟维平团队针对多轴原子3d打印机进行了多种情况的设计,大到1o立方米,小到1立方米都做了设计,并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了验证。
现在你告诉孟维平,能装入1oo颗磁单极子的控制阵列,实际大小只有1立方厘米?
那此前提前设计的方案算什么?
算孟维平院士勤奋?
这一刻,孟维平深刻体会到了乙方的不容易。
“老赵啊,接下来几天你好像都是被休假了吧?”
孟维平不经意间问了一句。
“对,小型化密集阵列的研究需要新设备的支持,还在等后勤调配设备。”
赵国梁解释道。
“小型化密集阵列?”
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,孟维平愣了一瞬,询问道:“磁单极子的?”
“对,方砚樵负责的介子炮你还记得吧?”
赵国梁反问道。
“记得。”
介子炮当前已经在虚拟世界完成了近百次的版本迭代,真正做到了蒸小行星的强度。
孟维平记得上次开会的时候,就有人提出,要不要把介子炮先建造出来,部署在月球和蓝星,作为小行星防御系统来用。
不过方砚樵极力反对之下,便没有了下文。
赵国梁解释道:“现如今的介子炮,材料问题基本解决了,就差磁单极子阵列了。
而虚拟世界中的介子炮,是方砚樵利用磁约束技术,通过量变产生质变实现的,整台设备需要一万颗磁单极子,单单是核心设备的占地面积就达到了5万平方米。”
停顿了一瞬,赵国梁继续说道:“前天我就去找过老方,他说,果保持现有设备体积不变,能把我们现在5ooo万颗磁单极子都放进去,如果解决掉材料、控制等问题,单次全充能射,释放的能量足以将月球撕裂并汽化掉相当于其一半质量的物质。”
“这不,方砚樵就问我能不能制作小型化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