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突星域的光语信号出现松动后,像紧绷的琴弦突然有了一丝颤音。
那个率先放缓波动的文明——“锐光族”
,其光语频率开始向对方“钝音族”
的频段靠近,虽然依旧带着警惕,却少了几分尖锐,像在试探着降低音量。
“他们在‘侧耳倾听’。”
阿明盯着屏幕上逐渐靠近的两条光语曲线,锐光族的高频信号不再一味冲击,而是留出了停顿的间隙,“就像吵架时突然意识到,或许该听听对方想说什么。”
钝音族起初保持着戒备,低频信号像厚重的盾牌,拒绝任何靠近。
但当星团的约定箴言反复回响,盾牌上开始出现细小的缝隙,透过缝隙传递出模糊的信号——那是段关于资源分配的解释,原来两族的冲突并非源于恶意,而是对“公平”
的理解不同:锐光族认为“按需分配”
是公平,钝音族则坚持“平均分配”
才合理。
“不是敌人,是对‘公平’的字典不一样。”
张工将两族的解释信号并置分析,现核心诉求其实一致——都希望星域的资源能支撑彼此的生存,只是路径选择不同,“就像两个人要去同一个地方,却坚持走不同的路,最后在路口吵了起来。”
联盟的“和解使者”
团队带着星团的“弹性约定”
模板,进入冲突星域。
他们没有急于评判谁对谁错,而是先让两族分别用对方的光语频率,复述自己的诉求。
当锐光族用钝音族的低频说出“按需分配”
,突然意识到对方为何不安——低频的厚重让“按需”
显得像“特权”
;当钝音族用锐光族的高频解释“平均分配”
,也明白了为何对方抵触——高频的尖锐让“平均”
听起来像“敷衍”
。
“这是‘换位思考’的光语版。”
使者团队记录下两族的反应,锐光族的信号泛起羞愧的波动,钝音族则传递出恍然大悟的柔和,“语言的形式会影响理解,就像同样的话,轻声说和大声说,效果天差地别。”
基于星团的智慧,两族共同制定了“阶梯约定”
:资源匮乏时采用“按需分配”
,优先保障弱势族群;资源充裕时实行“平均分配”
,兼顾整体平衡。
约定中还加入了“共情条款”
——每月举行一次光语交流会,用对方的频率诉说彼此的近况,像定期的“家庭谈心”
。
“这约定像条能屈能伸的扁担。”
阿明看着两族在约定上签下根符号,锐光族的符号带着柔和的弧度,钝音族的符号则多了几分锐利的棱角,却完美地咬合在一起,“能根据担子的重量调整角度,反而更稳当。”
冲突星域的“和解纪念柱”
很快落成。
柱子由锐光族的晶体与钝音族的矿石共同打造,一半闪烁着高频的锐光,一半散着低频的钝芒,交界处则是融合了两者特质的暖光,像根符号在无声诉说“和而不同”
。
当纪念柱揭幕时,锐光族用高频光语演奏了钝音族的古老歌谣,旋律依旧明快,却多了几分厚重;钝音族则用低频光语唱起锐光族的成长曲,节奏虽然沉稳,却藏着一丝灵动。
两族的光语在纪念柱上空交织,形成从未有过的和谐音。
“吵架的弦,终于弹出了和声。”
扎西老人通过光语直播看着这一幕,想起年轻时与邻村牧民因草场争执,后来一起制定了轮牧制度,“道理都一样,不管是人还是星星,只要肯各退一步,总能找到一起走的路。”
光语博物馆的“和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