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光语翻译器”
的消息传开后,各地的“光语”
变得越丰富。
墨西哥的农场主用灯光长短组合出仙人掌的生长节奏——长亮三秒代表“需要浇水”
,短闪五次代表“果实成熟”
;卡伦的玫瑰园则用灯光颜色传递信息,粉色表示“花开正好”
,蓝色表示“需要施肥”
。
林宇把这些“光语密码”
整理成表,贴在《民间智慧集》的扉页。
晓雯看后笑着说:“这简直是本光的字典,以后就算语言不通,看到灯光就知道对方在说什么。”
挪威观测站的孩子们明了更有趣的玩法。
他们用光伏灯在雪地上拼出驯鹿的轮廓,灯光闪烁的频率模仿驯鹿的心跳,据说这样能吸引野生驯鹿靠近。
“它们好像真的能看懂,”
孩子们在视频里兴奋地说,“昨天有只小鹿站在光里,跟我们对视了好久!”
南极科考站则把“光语”
用在了工作中。
队员们外出考察时,会在营地挂起不同颜色的灯:绿灯表示“一切安全”
,红灯表示“需要支援”
,黄灯则是“现有趣的冰洞”
。
有次暴风雪阻断了通讯,正是这灯光信号让远处的队员及时返回了营地。
“这比任何对讲机都可靠,”
队员在感谢信里写,“光不会被风雪吞没,就像善意不会被距离隔断。”
总部的展厅里,新添了个互动装置——一面“光语墙”
。
游客可以按动不同的按钮,让墙上的光伏灯出对应信号:按“玫瑰”
键,会亮起粉色短闪;按“可可”
键,是暖黄色长亮;按“企鹅”
键,则会跳出蓝色的缓慢闪烁。
有个来自智利的小女孩,在“光语墙”
前玩了很久。
她指着“玫瑰”
键问林宇:“我能给肯尼亚的卡伦阿姨个信号吗?告诉她我收到了她寄的玫瑰干花。”
林宇笑着帮她按下按钮,粉色灯光在墙上明明灭灭。
“她一定会懂的,”
他说,“就像你懂这灯光在说‘谢谢’一样。”
马哈迪的可可园里,也竖起了一面简易的“光语墙”
。
村民们用棕榈叶编织的灯罩,配合光伏灯的闪烁,向周边村庄传递消息:长亮的白光表示“可可丰收”
,交错闪烁的黄光表示“需要帮忙采摘”
。
最远的村庄离园子里有十公里,却能通过层层传递的灯光,准确收到消息。
“这比派人送信快多了,”
马哈迪在视频里演示,“你看,现在亮的是白光,隔壁村的人很快就会带着篮子过来。”
甘肃的戈壁上,牧民们把“光语”
用在了放羊上。
他们在光伏板旁挂起红灯笼,长亮表示“羊群在东边”
,闪烁表示“羊群要回家”
。
孩子们放学后,看到闪烁的红灯笼,就知道该去村口等爷爷回来。
“以前靠喊,风大了听不见,”
牧民大叔笑着说,“现在有这灯光,十里地外都能看见,比啥都灵。”
林宇站在“光语墙”
前,看着不同颜色、不同节奏的灯光在墙上跳跃,忽然觉得这面墙像一张巨大的网,网住了玫瑰的芬芳、可可的甜蜜、驯鹿的温柔、企鹅的呆萌,还有无数普通人的日常与期盼。
江诗雅递给他一杯加了云杉叶的茶,茶香混着展厅里淡淡的光的味道。
“你现没有,”
